□本报记者 赵云涛 实习生 陈磊
7月11日, 76岁的上海人李俊昇一大早就来到上海闸北区老沪太路的一个小区,顺着指示牌,轻轻松松地找到了芜湖市医保中心驻沪服务站,十分钟就完成了个人账户提取手续,而这在过去要付出数百元路费、好几天才能完成。
随着医保中心驻沪服务站的正式开放,3500多名像李俊昇一样安置在上海的芜湖市参保人员,结束了十几年来的两地奔波。这是芜湖市在延伸医保服务中的创新之举,也是市人社局扎实开展“双联系”工作结出的一朵靓丽之花。
足不出“沪”解决异地医药费报销难
李俊昇1958年来到安徽支援芜湖建设,在原洗涤剂厂一直工作到1998年才回到上海。由于我国现行的医保报销制度实行属地管理而非居地管理,一字之差让老人们必须回到芜湖才能办理医保业务。15年的两地奔波给老人留下的不仅是车旅劳顿,由于在芜湖已经没有居所,食宿、出行都让老人力不从心。
据人社部门统计,目前芜湖市仅医疗保险参保退休人员中办理异地安置手续的在沪人数就超过3500人,去年共发生医疗费用1010万元。身为上海芜湖经济文化促进会第九(老年)分会的会长,李俊昇在协会活动中时常遇到和他一样在芜参保的退休老人,大家每每相聚,总是感叹两地奔波之苦。于是李俊昇萌生了一个想法:芜湖医保中心能不能在上海设置一个服务点,让他们足不出“沪”就能办理医保业务呢?尽管知道目前芜湖市尚无此先例,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市人社局写了一封信,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就是老人这试试看的一封信,却引起了市人社局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并第一时间将老人的想法提请市政府。经过三个月的筹备,今年7月11日,当老人亲手敲开服务站的大门时,多年的夙愿一朝成真,激动之情难以言喻。他在给市人社局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医保中心驻上海服务站的成立,标志着芜湖市人社局在全省医保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创出了一种新的模式,体现了芜湖市政府和各级领导对我们在沪芜湖退休人员的眷爱和关怀,掀开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崭新一页。”
“我们多跑点腿老人就少受点累”
记者在现场看见,服务站面积约20平米,常规工作人员也不过两名,但其从蓝图到现实,并非租间屋子、搬进桌子那么简单。市医保中心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说,服务站的设立涉及到运营经费和财政拨付,需向市政府报批并经审核,经过多番研究才得以建成。
服务站设在居民区中,为了征得附近住户的体谅,有关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并聘请了熟悉医保业务的上海人范阿姨,方便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范阿姨告诉记者,她本人也是一位在芜退休回沪安置人员,服务站开设一个多月以来,时常有芜湖退休人员聚在这里拉拉家常、问问政策,不知不觉已经成为老人们亲近“娘家”芜湖的窗口。
据了解,目前服务站受理业务包括医药费报销、异地安置申报、医保门诊慢性病申请和医保个人账户申领手续,每月11日至20日开放。市医保中心采取轮岗制,定期派遣工作人员来到上海,无形中增加了医保中心的工作量。医保中心负责同志笑着表示:“我们多跑点腿,老人们就少受点累”。
“常联系”让医保服务创新走向纵深
据统计,服务站启用第一个月,共受理医保业务221件,其中个人账户提取186件、医药费报销21件、异地安置申报10件、慢性病申请4件。简单算一笔账:假如221位参保人员回到芜办理业务,按300元/人的交通食宿费用来计算,1个月就可为参保人员省下6.63万元。
看到多年的期盼成为现实,李俊昇倍受鼓舞之下给人社局写了第三封信,反映很多退休回沪安置人员对芜湖市最新的社保政策不甚明了,希望得到更详细的解答。按照双联系工作“常联系、多联系”的要求,8月15日,市医保中心牵头,邀请市社保支付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齐赴上海,举办了退休回沪安置人员社保服务座谈会。医保中心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医保工作是以有限的资源面向无限的需求,只有沉下身开展“双联系”,才能了解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从而使医保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从两地奔波到足不出“沪”,芜湖市对异地医保服务的探索日渐深入。记者了解到,今年芜湖市允许异地安置人员提取个人账户结余资金,在上海的参保人员到驻沪服务站就可办理手续,钱直接划到指定的银行账户或社保卡上,参保者得以自主就医购药。而作为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城市,芜湖市年内有望在省内部分城市就医实行直接结算,医疗保险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
新闻推荐
来自皖西霍邱的芜湖清水媳妇刘敏,是市民身边无数好人中的“这一个”。仔细阅读她的故事,令人钦佩,催人泪下,更能激发起人们热爱生活、呵护亲人、珍惜感情的人生情怀。 ...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