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云涛
实习生 陈磊
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致使丈夫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清水街道清苑社区居民刘敏不离不弃,8年来悉心护理丈夫,抚养女儿成长,照顾年迈婆婆……用她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
“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撑起这个家”
刘敏是个外强内韧的女人。在老家霍邱,她原先在一所学校当老师。因为不满家庭“包办婚姻”,在一次与家人近乎翻脸的争吵后,向往自由恋爱的她毅然舍弃了优越的工作和熟悉的生活,只身来到陌生的芜湖打工。在这里,她认识了丈夫韦吉利。“能写一手好字,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回忆起对丈夫的第一印象,她的眼里满是温柔。尽管父母并未出现在自己的婚礼上,但刘敏婚后的生活一直很幸福,2005年,女儿冉冉的降生给小家庭又舀进一勺蜜糖。可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期而至。女儿8个月大的时候,韦吉利突然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心智一下回到5岁孩童的水平,昔日能说会道的巧嘴再也吐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能“啊啊”地与妻子交流。家里的顶梁柱垮塌下来,刘敏瘫倒在地,望着幼小的女儿,整日整夜以泪洗面。
“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撑起这个家。”在家庭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刘敏扛起了照顾丈夫、抚养女儿的重担。丈夫倒下后,她帮丈夫办了病退,夫妻二人靠一千多元的退休金艰难生活,家中的大小事情都要刘敏一个人去承担,家具坏了自己修、房子漏雨了自己补……可就在此时,她的公婆却收回了韦吉利的工资卡,每个月只给夫妻俩300元的生活费。孩子得吃奶粉,刘敏自己顿顿都是酱油拌饭,邻居们给孩子送点吃的,看着饥饿的孩子大口吞咽,刘敏总是暗地里抹着眼泪。
她的爱给了丈夫第二次生命
清苑社区得知刘敏的家庭情况后,帮她找了一份社区保洁的工作。尽管工作辛苦,收入也不高,刘敏却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非常珍惜。她每天不到5点钟就起床,先把小区附近简单清扫一便,天蒙蒙亮了,她回家做早饭、送女儿上学,等丈夫差不多睡醒了,再回家烧水给丈夫洗脸、擦身,接着换床单、倒尿壶,收拾妥当后她再做饭,送孩子上学。回家后,顾不上喘口气儿就接着给丈夫按摩,与丈夫“聊天”。一切安置妥当,她再到社区继续工作,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来。公公过世后,刘敏不计前嫌,主动照顾起年迈的婆婆。她的辛苦被朋友们看在眼中,很多人劝她趁着还年轻赶紧带着孩子改嫁,可刘敏想起丈夫当初对自己的好,总是含笑摇头。
当初为了给丈夫保留一线站起来的希望,刘敏砸锅卖铁、高筑债台,跑遍了南京上海的大医院。好心的医生告诉她这是徒劳,然而刘敏从不放弃。晴朗的天气里,她总是和女儿一起把丈夫扶上轮椅、走出家门,渐渐地,韦吉利已经能够扶着轮椅进行简单踱步,医生们感叹这是“奇迹”。最近打听到芜湖有个老中医医治中风有一手,她打算再苦再难也要把丈夫送去看看。她眼含热泪地告诉记者,“如果能够跟丈夫互换,我宁愿倒下的是自己。”韦吉利虽然不能说话,可是每次有人跟他“聊”起妻子刘敏,他总是“啊啊”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妻子的感激。
刘敏最遗憾的是,自己是教师出身,丈夫更是幼师专业,但夫妻俩却没能辅导自己的女儿;最欣慰的是,女儿很懂事,从来不喊一声苦,还时不时给妈妈打气;最感激的是,身边始终有好心人的帮助——家里的琐碎物件多是邻里相赠,女儿穿的是“百家衣”,今年年初,社区妇联的一位大姐给女儿买了一套新裙子,让她顿时红了眼眶。除两节慰问、困难救助外,社区还积极帮助她申报“春蕾计划”等爱心工程。
新闻推荐
实施“四大工程” 打造高素质队伍——访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红月
□见习记者 汪潜在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芜湖的进程中,人才显得愈发重要。近日,就如何着力打造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市教育局党委书记...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