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有儿女的父母而言,家庭教育是不得不说的话题。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也在不断探索适应孩子的教育方式。一些父母甚至自创了“奖罚分明”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定目标定成绩的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否有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受益呢?
芜湖市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家庭教育里,采取的就是“奖罚分明”的方式。他的儿子从上幼儿园起,李先生的教育方式就独树一帜。儿子在幼儿园表现好或者做得让其满意,回到家后,作为父亲的他会奖励给儿子一朵小红花。上了小学以后,李先生对孩子的教育再次进行了“改良”,如果孩子分数达到他的要求,他就会按照之前答应好孩子的,带着孩子出去旅游。“去年考试前,我对他说要是考到90分,我就带他去哪里哪里玩。结果后来孩子考到了90分,我就利用假期带他出去玩了一趟。”他表示,这种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更多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他采取的方法也不同,比如说小时候,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这时候对他讲道理可能是行不通的。那么做得好奖励,做得不好打屁股,孩子时间长了也能分辨是非好坏。”
近日,记者也联系到了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的副教授赵学菊。赵教授表示,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差异和家庭情况差异,并没有一种完美的教育方式。她认为,“奖罚分明”的教育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教育方式。她建议可以适当奖赏,但是不能让孩子觉得是在为家长或者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而努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自我成长。”她说,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家长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所以我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实是大于教育本身的。”她说,家庭关系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包含着社会文化观、教育观和儿童观,所以家长首先要懂孩子,去了解并尊重孩子;其次,要在双方心灵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而不是采取一种命令、要求的方式。
记者 李婷维
新闻推荐
本报讯 6月11日,“问政芜湖”栏目迎来了芜湖市民政局“电视赶考”,在节目录制现场,有市民提出困难群体申请低保“碰壁”、社会救助办理流程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