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这个原因端午节又被称为“诗人节”。在这个诗人的节日里,就现代人与诗歌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著名诗歌评论家、芜湖诗人协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杨四平先生。
“好诗抵得上半磅人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大诗人层出不穷,读诗也是过去中国人从小必备的功课。对于如今人们对诗歌的态度,杨教授直言,当今的社会风气确实比较浮躁,不少人难以静静地坐下来耐心阅读。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也似乎没有时间慢慢享受读诗的那份优雅。同时,人们对诗歌还有不少的误解,许多人认为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晦涩难懂不知所云,所以不喜欢读。“其实,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也是诗人造成的。”杨教授表示,现在的很多诗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或故弄玄虚或没有真情实感一味媚俗,读者当然不喜欢看。他认为,好的诗应当自然、真诚,反映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生活并与时代息息相关。“现代人很少读诗,并不能只怪读者。”
“一位评论家曾说过:‘真正的好诗抵得上吃半磅人参\’。”杨教授说,诗歌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需要的。首先,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比如一人如果失恋了,读一读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心情就会马上不一样。“在外国还有一种‘诗疗\’,医生根据病人的精神状态让他读不同的诗来缓解他的心理问题。”杨先生认为,诗歌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小说、散文所不具备的。其次,诗歌也能提高个人修养、开拓人的精神世界。比如,经常读诗、写诗的人自身也会不自觉地变得优雅,从诗中也会得到工作、生活中所缺乏的想象力和激情等。因此,他建议,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应该至少读一首诗,“哪怕很短或者只读几句都可以。”
让每个人“诗意地存在”
“在现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我们还需要诗人吗?”记者问道。对此,杨教授表示,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引领,诗人就是精神世界的导师,甚至对国家民族产生重要影响。像但丁通过诗歌奠定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基础,胡适的白话诗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等等。“在当今这个价值观比较混乱的时代,更需要诗人承担起理性思考的责任,通过诗歌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传播‘正能量\’。”此外,杨先生称,诗人的另一大使命就是给无诗意的时代赋予诗意,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让人“诗意地存在(或栖居)”。所谓“诗意地存在”,杨教授解释道,就是要弄清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不能为了所谓的“目标”盲目前行,要慢下来欣赏人生中的风景,做自己能做想做的事,明白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如何鼓励、引导更多的人喜爱诗歌、营造浓厚的诗的氛围?杨教授表示,随着国家日渐重视文化建设,现在已有不少社区图书室和各级图书馆,这些对人们阅读诗歌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要多开展不同形式的诗歌活动,像诗歌朗诵会、诗歌竞赛等等,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也应更多地参与进来,形成多元、立体化的诗歌传播模式。对传播模式的创新,杨教授介绍,过去他曾模仿MTV提出过"PTV"的概念(P指“诗歌”的英文poetry),即把诗歌与音乐、画面结合起来制作成作品。“比如人们开车听音乐听烦了,可以听一听优美、舒缓的PTV。”另外,杨教授也指出,我们必须要加强学校的诗歌教育,提高教材中诗歌所占比例和质量,提升教师的诗歌修养,并从学业评价体系上强化诗歌的地位。“要知道,学校是培养未来诗人的摇篮”。 记者 杨唯伟
新闻推荐
昨天是“六一”儿童节。当天上午,芜湖方特邀请来自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千名留守儿童和特困家庭的孩子,走进芜湖方特梦幻王国,欢欢喜喜度“六一”。虽然天降大雨,第一次走...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