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大妈”一词在中国大地上,由对中年女性带有亲情色彩的称呼,渐渐变成了一个带有负面情绪的专用代词。她们应该是这样一群女性:大约在40-60岁之间,可能刚刚退休或者已处于工作和家庭的“二线”,或许还没有步入这个社会的最顶端,没有传说中“高大上”的物质与精神享受,而身体条件却不复往日的光鲜,对健康的危机感越发突出,甚至也还有一点生活上的压力,偶尔还想搞点投资补贴家用。简而言之,50后、60后,可能还有部分“早熟”的70后,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大军。
“大妈”们的形象渐渐带上灰色,也就是最近两年的事情,很可能与这么几件事情有关:一个是在上一波全民炒黄金的热潮中,中国大妈们在全世界面前展露了一下风采,甚至玩起了与华尔街对赌的投资游戏,吃进全球的黄金制品而面不改色。据说,2013年新版、在全球英语学术界有着权威地位的《牛津英文大辞典》收入了一个新词:dama,没错,就是“大妈”。从此,中国大妈一战成名,声振全球。在国内,让大妈们红遍大江南北的,则是与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广场舞”有关,特别是最近江苏徐州的“大妈暴走”活动,更是把这一群体、这一活动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上。对她们的批评意见集中于几点:一是说她们的广场舞,音乐开得太大,播放的都是“神曲”,制造噪音扰民;二是说她们占据城市公共空间或道路,影响交通和公共秩序;第三,有人想的更多更深远,说她们这些人聚在一起,很容易被一些居心不良的势力利用,搞一些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群体性活动,对全社会的维稳工作带来压力,等等。一来二去,“大妈”们的脸上就多了一层“尘垢”。
很久以来,我对于媒体和社会舆论对“大妈”们的批评,不敢苟同。现在凡事都需讲“政治正确”,按照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倡导,我们应该用公正、开明、包容的心态,去重新打量这一群体。虽然这个群体的规模很大,但走进去你会发现,她们就是我们的母亲、姐姐、嫂子,或者老同学、老同事,甚至就是自己的爱人,说白了,她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她们何尝不想在青春渐行渐远的时候,去周游世界,去玩温馨浪漫,去搞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上有老,下有小,中间一代不好搞,还没有人愿意倾听自己的烦恼,这个时候,只能自我放松、自我平衡,但还要计算时间成本、金钱成本,那么只有就近加入广场舞这种“低成本、公益性、群众性、自发性”的半体育、半娱乐的集体活动了。
其实,依“大妈”们的平均年龄和所受的教育程度看,她们完全明白“公共秩序”和“绿色环保”的道理,也一定想尽了办法把对其他人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但是,在中国,这么多人口,这么少的公共空间,到哪里去找一方“净土、静土和乐土”?当我们一味指责她们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几个部门,去主动为她们创造条件、做好疏导、营造更加适宜和宽松的氛围了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的话提醒我们,面对“大妈”们,还是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善吧,如果能为她们的幸福和快乐多做些有益的工作,更是善莫大焉。这里,我不禁突发奇想,在全国各地城市纷纷在央视打“城市名片”、拉动旅游的今天,以创新和包容而著称的芜湖,为什么不能公开向全国发出邀请:大妈,芜湖欢迎您来跳舞!
宛农(芜湖著名民企高管)
新闻推荐
东郊路很长。从18岁到42岁,我足足走了24年也没能走出它的视线。那时候,东郊路是我出行时通向外界的必经之路。每天,我走在东郊路上,在早点摊上吃早点,在菜市场里买菜,在美发店...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