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公车改革的呼声持续很多年了,有些城市也有先行试点,以通过发放所谓“车贴”的形式加以推进。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哪个城市取得了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就是说,这项改革一直雷声大、雨点小,许多有识之士绞尽脑汁,提出建议,却鲜见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真知灼见。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公车的管理与使用确实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公车在几乎没有有效节制的环境里奔驰,不仅给国家造成惊人的浪费,无形之中也拉大了政府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公车使用者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多是奢侈的、傲慢的和冷漠的,如果就此进行民意测验,定会出现一边倒的反对结果。这绝不是什么仇官现象,而是公车腐败早已引起全民的深度厌恶。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为了遏制与化解其中的不合理部分。公车势必改革,就是因其不合理成分太多,且多到远大于合理成分。这种现象越是在基层,就越明显。一个中等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公里,辐射周边的直线距离更是只有三五公里,别说乘坐轿车,即便骑自行车抵达也无需多长时间。然而,随着公车风越刮越劲,各级政府部门几乎都要配车,连最基层的办事处也不例外,而这些车的主要功能并非是为了工作,而只是为了接送领导上下班。养一台车,即便发生的全部开支都合规,从车辆购置、上路须缴费用、驾驶员薪酬、油耗、车位费……等等加起来也非常惊人。所以,公众对于现今公车现象深恶痛绝。
公车的过度存在,也为奢靡之风提供了温床。如果不是中央三番五令制止,彼此攀比车辆豪华度的风气就会有恃无恐。一些年轻干部因提拔享受公车之后,立即就会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来。而在机关工作过的人对类似现象都不陌生:从同一办公地同时开出十几甚至几十台公车,朝同一地点驶去,是为了参加同一活动。车里不会有任何一位“领导”想到找人“拼车”,更不会有人为此负疚。“公车待遇”,成为他们心安理得浪费纳税人血汗钱的护身符。
公车的诸多不合理,却迎合了享用者的私欲,一旦进入改革程序,各种阻碍就会蜂拥而至。最近,《新京报》记者结合本轮车改分别采访了20余个国家部委,得到的答复为“准备好了”和“尚无动作”两类截然不同的回应。前者是应有的姿态,而后者,就令人费解了,难道车改还不势在必行吗?由此也可想而知,国家部委尚且如此,若在省市推行想必阻力就会更大。
在此,笔者断言,凡从“公”的角度出发,车改就不是难事,只一个制度的合理设定而已,何难?惟“私”字当头,问题才会堆积如山,因为以车改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利益重新分配,这一碗水即便神仙下凡怕也难得端平。可见车改的有效推进并非仅限于制度层面,而要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和灵魂。因此,车改的同时也要治邪,这个“邪”,就是以这样和那样借口阻滞车改进程的人和事。轻者一定要批评教育,重者不妨重新审视其领导或公务员资格,要让那些对车改有抵触情绪并付诸负面言行的人幡然醒悟,迷途知返,不要一不小心,就站到党和群众利益的背面去了。
韩步华(机关工作人员、芜湖知名评论员)
新闻推荐
帮助别人不难,但是要让别人毫无思想包袱,愉快地接受帮助,并且之后对生活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很多人在困难的时候不好意思接受别人帮助。南瑞沐春园个...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