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的中篇小说集《故园沧桑》就要出版发行了,听到消息,我很为作者高兴,也十分期待。
尽管俗务繁忙,手头杂事太多,心总是静不下来看稿码字,但对于何东,我是十分钦佩他的毅志与品格的。对于其新著的问世,我表示由衷的祝贺。
我与何东相识久矣,知道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已不倦跋涉了三十多个寒暑,付出巨大,收获亦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大时代文学》主持工作时,曾签发过他的作品,他也随芜湖报纸副刊来访过。后来参加安徽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又相聚过几次。他给我的印象是纯粹、正直、书卷气浓,似乎还有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率真和朴拙,仿佛是从唐风宋雨里走出来浑身散发着草根气息的一介洒脱书生。
何东是个文学多面手,散文、杂文、小说等都操练得有板有眼。但在我看来,他的优势应该还是在捣鼓小说上,他在这方面的潜力、韧力和爆发力让人不可小觑。单单从《故园沧桑》这部集子里所收的8个中篇来看,就给人一种沉甸甸、活蹦蹦、爽歪歪的感觉,细细阅读,生情动心,不能不刮目相看。
集子开篇《清清的龙湖》可谓暗伏潜流,浊浪汹涌,它是浓缩版的当代农村现状写意画,其主要人物和场景故事在广袤田野乡镇基层到处都能找到原型和影子,甚至更加精彩、荒诞和鲜活,由此而产生的喜怒哀乐、纠结无奈、忧患悲悯、热辣惊悚应该也是读者感同身受的。
文学艺术来源于火热的生活。没有生活的底子,没有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没有吮吸人民的乳汁大自然的雨露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很难写出龙湖边发生的那一幕幕活剧好戏。
《张恒春国药店》,七万余字,通过芜湖本地一家百年老字号的兴衰荣辱、沉浮涅槃、顽强拼打,绝地挣扎,历经200年风风雨雨最后却不得不在多种因素的冲击下黯然消失的坎坷传奇,从一个侧面生动揭示了漫长的晚清、民国和当代社会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社会面貌、商界博弈及百姓生存状况,给人以创业之艰辛、守业之多蹇、毁业之瞬息的深层思考与感慨咏叹。同时,也把先祖前辈的开拓精神、经商理念、民族大义和优良传统用血泪铸成文字,存之书山,滋养后人。
《天地玄黄》近十万字,它描绘的是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嬗变、风霜雪雨、浮荡沉沦、惊涛骇浪、波谲云诡的长卷全景图。虽然该篇只是从故乡小城切入,于一些闲散冷寂处落笔,以一个纯洁无辜,满怀理想,却饱经磨难,九死一生的弱女子戴慕云为主要艺术典型,却广角镜重笔墨写真式地揭示了那个特定时代原汁原味的本来面目。揭开帷幕,山显水露;反思过失,汲取教训;鞭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震撼、警醒和刻骨铭心的教化。
《南漂》《花谢风尘中》将视角投向社会最底层,写的是打工者和特别的人群,但并不见书刊市场上类似作品中的“三俗”,而给人一种清新、悲悯和共鸣。因为作者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写的就是活生生的“这一个”。
其它几篇反映都市题材的作品也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生活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为“小人物”呐喊张目,鞭挞时弊,拷问灵魂,读之过目难忘。
近些年,何东的文字的确是渐渐成熟老到了,作者阅历丰富,眼光犀利,文字功底厚重,下笔如行云流水,情节一气呵成,人物勾画逼真传神,写景状物信手拈来,谋篇布局匠心独具,尤其是一些方言俚语的恰当运用,巧妙点插,更增添了小说的民俗趣味和地方特色,常常使人忍俊不禁。这都是他默默耕耘、锲而不舍的结果。
当然,这本书的不足与遗憾在所难免,想必作者会在今后的写作中不断加以提高和完善。
我相信何东会越写越好,我相信他今后会有更优秀的作品出手,我相信天道酬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是需要磨砺的。一个作家想要写出优秀的作品,有时板凳不坐它个十年冷,乃至付出毕生心血,那是很难侥幸成功的。
何东的笔名叫“小河东流”,这很有诗意,也颇具内涵,但愿这条潺湲清澈的小河一直百折不挠奔向远方、奔向大海、奔向她梦中的王国……
(许辉先生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
□许辉(合肥)
新闻推荐
夏日夜长,又适逢激情满满的世界杯,三五好友啤酒海鲜大快朵颐正当时。不过别高兴得太早,近日江城各大医院痛风病人明显增多。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吴佳明提醒说,痛风...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