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清瘦儒雅,慈眉善目,寡言喜笑。
一天上午,坐在阳台上闲聊。身旁,两杯绿茶腾起袅袅清香,阳光柔和地洒在身上。三叔轻呷一口茶,忆起大学毕业分配到东北某军工厂从事科研之初的事:“军工厂的生活区附近有一处楼房及附属烟囱,就是有名的日本731部队细菌工厂。为了保护罪证,让后代不忘血债,国家将其完好保存。建筑物说明上写着‘自1939年到1945年,这里曾被日本当作试验场,被注入细菌而死的中国人、朝鲜人和蒙古人达8000人之多’。作为热血青年,目睹东北的青山绿水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14年之久,激发了自己献身国防的信念。”三叔在说这段话时,向来淡定的他语速明显加快,双颊泛起淡淡红晕。
心怀敬畏地读过三叔的工作日记。那是四本厚厚的已经发黄的笔记本,硬纸封面,蓝色,左上方是朵兰花,因为岁月的侵蚀,色泽已经模糊。三叔25岁便担任军械设计室主任,负责前苏联引进的杜—16中型轰炸机的全部军械设计和生产技术工作,并着手自行设计轰—7的技术方案。27岁那年,三叔授命在半年的时间内完成对伊尔—28轻型轰炸机外挂鱼雷的图纸设计,将前苏联设计的一架飞机只能携带一枚鱼雷提升到可带三枚。
那晚,三叔因身体不适住院观察,我们漫步在医院深处幽静的小径。当我问起这件事时,老人家像是一下子回到了久远年代。沉吟片刻,三叔告诉我那次设计完成后,几次三番到部队征求意见,真正实弹投射时,上级领导将地点选择在旅顺口。那里有清王朝设立的海岸要塞炮台,也是日本侵略我国时的入口处,可见领导的良苦用心。投射那天,三叔就站在炮台旁,当他从高倍望远镜中看到飞机掠过靶线连续投下三枚鱼雷时,那冲天的水柱让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三叔缓缓地说:“这次创新成功,意味着一架飞机有了三架飞机的战斗力,超过了前苏联的轻型轰炸机的战斗功能,填补了国防空白。”仅从日记记载中,就可看到三叔完成类似的创新多达11项。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三叔回到家乡芜湖,一直在科委从事技术研究,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其中《论等势体》一文受到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高度好评,称其“具有开创性思维”。三叔的研究成果惠及本市多个企业,担任过市政府科技顾问,《芜湖日报》等地方媒体多次做过报道。
如今,80岁有余的三叔同所有的老人一样侍花弄草尽享天伦之乐,每次从电视上看到国产战机的画面时,他都特别地兴奋和自豪。
□袁传伟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上周,芜湖滨江山庄一户居民家中因软管漏气失火,虽然没有造成人员损伤,但是仍然给安全用气再次敲响警钟。而记者从芜湖中燃获知的信息是,几乎每周芜湖都有...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