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楼市的力量,伟大又神奇。它能让老百姓为其街头巷议;让媒体为其穷追不舍;让几十个上下游产业与其同生共死。它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进步;关系到城市的繁荣发展;关系到百姓资产的潮起潮落;关系到无数人的安居乐业……正因如此,每个时期都有许多人关注:芜湖楼市的明天会怎样?
与其揣测明天,不如让我们透过焦躁和喧嚣的表面,理性地看一看芜湖楼市的今天。本报今日刊发一组报道,聚焦当下芜湖房地产市场。
徐慧慧带着4岁的女儿,前天去了长江北路边的华强·伊顿津桥的新房子。家里装修好了,过一段日子全家就准备搬进这个106平方米的新房子。徐慧慧是老杨家门人,几十年来一直和父母就挤住在杨家门的自建房里。对比着杨家门周边的今昔,再看看如今自己的新房子,徐慧慧总结说:“城市发展这么快,所以这儿的房子才卖得这么好!”
十几年前,以杨家门周边为代表的老城北,可是不折不扣的郊区,不仅没有城市配套,晚上出门连打车都困难。如今你去城北看一看,每一个徐慧慧这样的老杨家门人如何不感慨:短短这些年,方特欢乐世界打造了华东旅游中心;长江路、银湖路经过改造愈发宽阔通畅;一片片环境优越的商品房鳞次栉比;汉爵酒店、欧尚超市以及大大小小的社区商业中心,更让城北显得繁华和时尚。
芜湖的“老城北”,早已在短短十年里,涌进了几十万的市民前来置业、居住。香格里拉花园已然成为芜湖置业标杆,华强的诸多小区已具备规模,而像信达·荷塘月色这样的新楼盘,也是热销。荷塘月色位于天门山东路一带,这一块七八年前也属于绝对偏远地区。但现在,企业一位负责人和记者聊起热销的原因,直截了当地说了三个字:“地段好!”
这就是支撑楼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城市的力量——一座不断发展、欣欣向荣的城市,自然能够支撑起房地产市场美好的明天。
“去郊区买房”的经验之谈
十多年来,买房,永远是老百姓绕不开的话题。去哪儿买房,各有各的经验。但是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老芜湖人,把“去郊区买房”当作一个宝贵的经验。
胡文斌就是这样一个“经验主义者”。这些年,他在“郊区”为自己、父母买房,建议朋友买房,似乎每个人都买到了好房子,而且还都升值了不少。2003年,他刚工作不久,多方考察,去往银湖路“鬼不生蛋”的香格里拉花园买房,1700元起步价。如今,居住在多层小洋楼里,小区绿树成荫,出门就是方特、大超市和大酒店,十几班公交车穿行而过,每天晚上甚至还会堵车。至于房价嘛,早就翻了几番。
2006年,胡文斌帮父母买房,有了上次的经验,他选择了在别人眼里“太偏太远”的中央城。这次是2800元起步价。再看现在,城南高档小区林立,长江南路的道路条件在全市数一数二,大型超市分布密度在全市最高。房价,还是翻了几番。
2010年,胡文斌同事要买房。这次他推荐了二环路边的伟星城。同事没少质疑:“去城东买房?能住么?”胡文斌苦口婆心地给同事介绍城东规划。同事听从了他的建议,多层洋房,起步价4900元。如今,一聊起这事,同事就不迭地感谢胡文斌的“高瞻远瞩”。在市中心,再也难找到这种环境的多层住宅了,而赤铸山路打通后,往来银湖路只有十分钟车程,偏僻的城东也便利起来。
走访芜湖的老百姓,这样的“买房神人”真的不少。胡文斌笑着说:“说我‘神\’,倒不如说是芜湖的发展很神奇。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让以往的一个个郊区,都变成了市中心。”
经过多年的“城市南扩”、“城市东进”以及“跨江发展”,芜湖的城市骨架已经完全拉开。市区面积、城市人口以及城市化水平,都处于历史巅峰。区域核心、滨江大城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实现,而这肯定离不开一个繁荣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作为依托。
“城市功能完善”的开花结果
城市骨架已然搭建,但城镇化的脚步,却不是让原先的农民、居民们搬进高楼就完事。这些年,芜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楼市的繁荣,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撑。而芜湖多年来,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进步,每一个芜湖人都有目共睹。“十一五”芜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8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9.6倍。每个人,都能从身边的细枝末节中感受到芜湖面貌的变化。公园、学校、道路、医院一座座落成使用。城市“经脉”更加畅通,新路、新桥一条条建成通车。水电气供应能力日益完善,多个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棚户区改造开始提速。
(下转A06版)
新闻推荐
离开顾老伯家,我和摄影记者小赵好久都没有说话。室外下着雨,我们的心情也像被雨淋湿。记得“冰桶挑战”刚到芜湖时,不少人是怀着娱乐的心态参与的...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