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他在家乡中国台湾新竹,和四个兄弟姐妹争一小块月饼;80年代,他拖着两个大皮箱漂洋过海去美国,在底特律的中国城兜兜转转只为买一块月饼;2010年,他来到江城芜湖,喜欢上这个有山有水的城市,每年都和妻子朋友吃正宗的中国月饼。
55岁的美籍华人邱延正能说一口中文,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外饰技术研究院的院长。这些年来,他走过很多的地方,看过很多的风景,在他眼里,“外面的月亮很清晰,但中国的月亮才亲切”,在芜湖这个“第三家乡”,他的每一个中秋都充实而舒服。
“忆苦思甜”的海外中秋
1986年,27岁的邱延正前往美国求学,这一去就有十多年没有回国。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他乡的第一个“艰难”中秋。“8月底开学,没多久就是中秋节,正好是出国后遇上的第一个中国节,当时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学校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附近,中国人的圈子非常小,仅仅只有几个留学生,距离最近的中国城也有2小时的车程。“没有月饼,几个人在校园里看月亮,说说国语,仅此而已。当时真是非常非常思念家乡,觉得美国的月亮虽然清晰明亮,但不亲切。”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轻人渐渐坚强独立,“后面的中秋一年比一年好过”。工作以后,邱延正去了底特律从事汽车研究。每到中秋,虽然不放假,但他也会叫上几个朋友,快快乐乐地过个节。“底特律有个小中国城,是些商店、杂货店组成的。那儿能买到月饼,虽然花样不多,但毕竟是月饼。一盒一盒装的,有莲蓉馅、蛋黄馅,我比较喜欢吃五仁馅。”除了月饼,几个中国家庭还会开车去超市大采购,买一些中国食材和调料,烹制一顿中餐大快朵颐。
“那里也有中文学校,华裔家庭的小孩子都知道中秋节这个概念,知道它象征团圆。我儿子小的时候,还会一些描写中秋的诗歌。”稍稍有些遗憾的是,国外虽然家家有烤箱,但是没有相应的工具配套,所以无法让孩子动手烤制月饼。
即使相隔几十年,邱延正仍然会想起儿时的中秋节。“我家里兄弟姐妹共5个,加上父母7个人,分月饼怎么都不好分。于是,爸爸将月饼切成8块,一人一块,最后剩的那一块进行智力问答,谁抢答对了就归谁。”邱延正笑着说,他经常争取不到,眼巴巴地看着哥哥姐姐吃。
人到中年,中秋节让他又多了一层感慨,“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一晃切月饼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中秋寓意团圆,其实不仅是这天,平时也是如此,在外地读书工作的人们应该多留一些时间给父母,给亲人,珍惜彼此拥有的时光。”
“返璞归真”的江城中秋
2010年,邱延正从通用汽车来到奇瑞公司。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因素是芜湖这座城市。“我的祖先可能就来自安徽。小时候读地理和文史,也会提到芜湖,称为‘鱼米之乡\’,所以我对这并不陌生。”等真正踏足了这片土地,就更加感觉“舒服”。
作为研究院的院长,邱延正的工作总是很繁忙,实验新技术、和员工召开讨论会、下车间视察、赴各地参加会议,常常一周都休息不到一天。但他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每天两点一线忙碌着。到芜湖的四年,每个中秋节都让他印象深刻。“前几年过中秋联欢会,有节目表演,大家说说笑笑,很开心。这两年提倡节约,就放假在家过节。我会和太太看看电视,逛逛步行街,也很悠闲轻松。”
邱延正总是能收到两盒月饼,一盒是公司的慰问,一盒是朋友的心意。“不管什么口味,在这里过节吃着就是舒服。不过考虑到我的体重,不能多吃,两盒正好。”邱延正幽默地说。他还特别喜欢吃一种冰激凌月饼,“不腻,口感好。”
采访的前一天晚上,邱延正刚刚从外地开会归来,在他看来,芜湖比很多大城市都要宜居宜游。“这里空气质量不错,交通方便,买车不用摇号。最重要的是,市中心就有山有水,如果能好好建设打造的话,肯定不输给一些风景名胜。”邱延正信心十足地说,等高铁通车后,江城还会发展得很好。“参考国外城市建设的经验,提个小建议。除了地上设施外,地下设施也要建好,比如停车位、排水排污管道,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芜湖作为邱延正的“第三家乡”,也是他目前呆的最多的地方,他希望这个潜力十足的城市,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明年后年还在这过中秋”。
新闻推荐
城郊高中里的市区学生越来越多生源“城市化”给城郊学校带来新压力
像清水河中学、沈巷中学这样的公办普通高中地处郊区,离芜湖中心城区的距离较远。新学期开学后的这几天,记者采访了这些城郊中学了解到,近两三年来,这些学校招收的中心城区的...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