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医疗垃圾倒入回收箱
正在装箱
医疗废物垃圾,因存在着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被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为I号危险废物。按要求,这些废物必须被及时妥善处置。据统计,芜湖市500余家医疗机构每天产生的医废垃圾有5吨左右。这些“危险垃圾”最后都去哪了?是谁在和它们打交道?“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走进芜湖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揭秘一群特殊的劳动者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的全过程。
医院不停他们就不停
4月29日早晨7点半,虽然还没到规定的上班时间,但芜湖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驾驶员陈斌,已经早早穿好了工作服,和另一名押运员上了医疗废物转运车。提前出发,是因为要去的医疗机构太多,如果途中在哪家耽搁了些许时间,也许就不能及时将当天的医疗废物准时运回处置中心。
陈斌和他的同事负责收运包括二院、五院在内的近百家芜湖主城区医疗机构的医废垃圾。沿着既定线路来到一家医疗机构的医废垃圾暂存处,他们在交接单上签字后,将打包好的医废垃圾装箱抬到车上。二人工作时都戴上加厚的手套和口罩,搬运时也是轻拿轻放,防止因意外而感染。“大医院对医废垃圾的处置比较规范,像废弃针头都有专门的利器盒事先收纳,对我们来说比较安全,但因为量多,为了以防万一,搬运时我们必须得小心翼翼。”
下午2时许,在收完了近70箱医废垃圾后,陈斌和同事终于回到了位于城南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他算是当天第一个完成工作的,因为其他的司机还正在回程的路上。据了解,该中心负责一市四县所有医疗机构的医废垃圾回收,有时跑县里线路的医疗废物转运车,得到下午4点以后才能回来。
按照相关规定,大型医疗机构的医废垃圾,当天必须转运出去;小型诊所等医疗机构产生的医废垃圾,必须在48小时内转运。对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的驾驶员和押运员来说,365天,每天都是工作日。“节假日的时候,大家就采取轮休的办法,人休车不休,医院不停,咱们就不能停。”陈斌告诉记者。
环境与人的安全同等重要
由于医废垃圾中含有传染病菌、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运到处置中心的数吨垃圾,不能一埋了之、一烧了之,还得经过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因此垃圾处理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熊俊,是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环安部部长。他的职责,就是在医废垃圾处置中,最大限度避免中心的工人与周边的环境受到影响。“清洗垃圾箱、将垃圾送至焚烧炉,中心的工作人员免不了要触碰医废垃圾。”熊俊说,包括他在内,无论冬夏寒暑,所有接触医废垃圾的工作者,都必须“全副武装”,活性炭口罩、防护服、胶手套,是进入车间的必备装备。夏天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工人甚至要穿上两套防护服才能进入车间作业。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健康,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每年提供一次免费体检,并要求员工注射相关疫苗,甚至在下班前,都必须到中心的淋浴房去洗个澡。
与对劳动者的保护相比,环保的要求在这里显得更加苛刻。熊俊介绍,医废垃圾在被送进焚烧炉后并不是一烧了之,而是要经过多道工序。“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中的重金属和二噁英分子链,需要经过二燃室的高温燃烧才能破坏。”熊俊说,通过急冷设备、消石灰和活性炭喷射、除尘、湿法脱酸等方式,将有害气体和粉尘进行处置,“拦截”下99.9%的烟尘和飞灰,这些烟尘和飞灰将被固化处理后无害化填埋。最后剩下的气体,再通过烟气加热,经过几十米左右高的烟囱排放到高处,最大程度减少烟气对空气的污染。
“看到咱们中心四周的绿化了吗?自2009年中心成立以来,周边没有一棵树因为环境污染而枯死,在严格的操作程序之下,也没有发生工作人员感染的情况。”环保专业出身的熊俊说,虽然这份工作在旁人看来有一定的危险性,但他却有些自豪,“正是因为有了咱们这群甘愿和医废垃圾打交道的人,医疗废物对公众的危害才降低到极限。”
记者 李林克 文 记者 许诚 摄
新闻推荐
乐观开朗的袁...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