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第一中学 胡青凤
今年是安徽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收官之年,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安徽历史卷继续坚持“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保持总体稳定,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在传承中发展、创新,体现积极价值导向的鲜明特色。具体而言,整套试卷呈现出了如下特点:
一、在史实层面,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选择题中13、15、16、17、18、20题分别考查的是古代选官制度、近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民主与外交、近代宗教改革,且以政治史为主。命题者从知识点布局均衡的角度出发,在两道主观题中考查了明清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与全球化,分别涉及到思想史与经济史。纵观整张试卷,没有让人感到特别意外的偏、难知识,也就意味着所考查的知识点必然是考生所熟悉的,但这并不影响历史试题本身的新颖,只不过对命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在史料层面,即材料选择与运用上,舍去了漫画与数据类图表,保留了近几年青睐的地图,在传统文字材料的选择上也可谓煞费苦心,如15、22题分别引用“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和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36题所选材料古今贯通,层层递进,表里呼应,体现了命题立意的高远。37题材料一引用表格“英国历史大事年表”,更是与2014年全国卷的第41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呈现出了向全国卷的过渡趋势。这些材料所体现的思想观点既能适度回归教材,又能补充和诠释新观点,质朴而灵动,形散而神聚。
三、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看,选择题题干简练,几乎不存在阅读障碍,选项表述明晰,不过分设计强干扰及知识性陷阱;主观题材料简短(字数比往年显著减少),设问明确,没有过高的审题门槛。试卷整体呈现出温和平易的风格,充分体现了能力考查的立意,而非答题技巧的比拼。当然,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还是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如37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如果对英国史和美国史没有很好的知识积淀,历史学科能力素养不高的话,要想拿高分比较困难。
四、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一方面紧扣时代主题,另一方面适当体现安徽特色。试题选材上没有回避长效热点民主政治、大国关系,以及社会热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和亚投行创设等。如第37 题考查了二战后美国依靠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契合了当前中国为提升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而倡导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发展战略。本题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借鉴价值,有利于学生的理性认知。徽风皖韵是安徽文综历史卷多年坚持的特色。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安徽情境则由显性考查转为隐性呈现,选材从地方特色到主干知识中的安徽元素,如第36题,将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言论置于明末清初以来有识之士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进行考查 。
总之,今年的试题较为平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导向性特色。
记者 赵亚玲 摄
政治:贴近生活 凸显热点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余良
2015年安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新鲜出炉,就政治学科而言,试题素材的选择贴近生活、凸显热点,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呼应时代发展要求、彰显鲜明学科特点、蕴含人生价值引领。考查形式和内容上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试题整体结构没有太大变化,依然为11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无论是结构、题型,还是分值和难度等方面,都保持了基本稳定。只是在选择题方面,由9道组合式选择题,变为7道组合式选择题,比去年减少了两题,并且全部以二二等项组合题型呈现;在主观题方面,依然很好地结合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只是设问更加巧妙;试题明显试图淡化安徽地域特色,向全国卷靠拢特征明显。
第一,注重能力立意和基础考查,选材贴近生活实际。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学科方法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通过创设新情境,综合评价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究等能力。选材贴近生活实际,如:第1题的“出境游”、第6题的“签证”、第8、9题的“乡愁”、第11题的“让蓝天常在、绿水长流”和第38题的“居民消费”“中国工匠”“互联网+”等等,无不渗透着浓浓的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生活实际。
第二,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引导关注社会热点。
试题体现政治学科的特点,突出时代性和生活性,既引导考生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又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试题通过“投资”、“货币流通”、“乡愁”、“环保”、“三农问题”、“依法治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与民生”等热点话题,引领考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思考,体现了政治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例如:第8、9题,回应今年“回不去的故乡”热点话题,利用“乡愁”这一具有深远持久影响的文化,增进人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启迪考生在感怀乡愁的同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7题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第38题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引领考生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4题的“良法善治”和第39题的“依法治国”,通过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热点话题,加强对考生的法治教育。第38题的关于实现“‘互联网+’激活中国制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考生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体而言,2015年高考安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题贴近生活、难度适中,凸显热点、时代感强。是一份高质量的试卷。
地理:“不变”与“变”
芜湖市第一中学 王士杰
2015年是安徽高考文综试题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今年安徽文综地理试题基本上延续了往年的命题思路,总体上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的导向。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立意新颖,设问灵活,信息呈现方式多样,较好地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总体来看,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在“不变”与“变”之间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
一、不变
1、主干知识抽样。本卷所涉及的主干知识有:地球运动中太阳辐射的影响因子、大气运动中气候特征的影响因子、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河流地貌、地域分异规律中的自然带、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工业区位与产业转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对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考查侧重不同。其中必修一涉及的题目主要有23题、27题、28题、32题、33 题等,;必修二涉及的题目主要有25题、26题、29题和34题等;必修三涉及的题目主要有30题、31题和35 题第(2)问等;选修考查了环境保护即 35 题第(3)问等、当然中间有试题综合考查必修多模块并涵盖义务教育模块等。试卷结构稳定,选择题5个题组11题共44分,非选择题2大题共56分。
2、考核能力覆盖。文科综合能力考查,强调考生对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本卷严格遵循“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高度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给考生提供一个多样化的信息平台,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即解读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如主观题第35题的3道小题,考查河流流向、湿地形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设问层层递进,难度梯度设置合理,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能力。
3、体现学科特点。图表的多样性及运用,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色。本卷地理部分共有7组题,有7幅图表。它们涉及的类型有:表格、柱状统计示意图、等值线图、区域图(经纬网、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坐标图等。展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本卷所呈现的地理图表类型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素材内容却是丰富的、新颖的,有效调动了考生思维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想像空间,拓展了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4、渗透课改理念。本卷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上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遥感图片、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理论上太阳辐射时空分布图等,构成美妙的地理情境画卷。从天文到地理,从祖国的东南沿海福建到西北内陆新疆,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到西亚北非的海上贸易要道,围绕人地关系主线创设问题情境,由因溯果,合情合理。给试题增添了生活气息与时代脉动,引导高中地理教学跳出“题海”战役,重视学科素养,回归教材。
二、变化
今年安徽文综地理试题最大的变化就是引领向全国卷的过渡。具体体现在删减了乡土地理的考核内容,增加了世界地理的考查范围。考试说明中本部分增加了三个考点就是引导考生关注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其与人类活动的联系。这在试题中有明显的体现,选择题有两个题组共五道题考查了某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及其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另外在选择题最后一个题组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因子分析中,一改过去多年有具体问题情境的考查太阳辐射或者光影问题,今年则是强调理论分析。这种做法也是和全国卷相似的,全国卷在自然地理考查上强调思维建模,注重自然地理原理模型的建构。而安徽卷多创设具体问题情境,主张合情合理。
另外,今年安徽文综地理试题给大家的一个共识是难度的变化。但是减低难度并不是放水,反倒提醒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和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双基没有夯实,谈不上能力的提高,难以适应现在的高考。
言而总之,高考的“不变”和“变”都是相对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地方卷还是即将到来的全国卷,新课程高考都将会愈加成熟,都将会体现新课标的课程特点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获悉,市教育局昨天下达了2015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要求各县区、各学校抓紧做好招生的各项工作,以确保今年招生任务顺利完成。...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