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一早,68岁的苏友功和队友们往球场走去,每人都背着一个长条形的小袋子。“知道门球的人太少啦,经常有人看见我们这装备,都问‘去哪儿钓鱼\’啊”,苏老哭笑不得,他说其实这袋儿里装的是门球棒。“干休所里有好几支门球队,我们一所的队员大概有十来人”,苏老告诉记者,当天他和队员们就要在自家场地上打一场小型比赛,大伙儿切磋下球技。
记者也跟随着来到球场,这是一处位于团结一村干休所内的小型人工草坪,四周围着铁网,草坪上画着白线,地面上还有三个小铁框和一根铁柱。“这分别是三个球门,那根柱是终点柱”,苏老向记者介绍起规则,10人分成两队,一方红球,一方白球,每人一球,队员按规定依次击球,使球通过球门,撞击终点柱,得分最多者即优胜。记者看到,每位球员都穿起了“小背心”,上面标注了队员号,一位老人上场击球,只见他手持棒槌弯着腰,对准球门轻轻一推,球就顺利通过了小门(如图)。“这个力度要拿捏好,还要用心打,用脑研究”,老人说,不仅仅要得分,让球依次过门撞终点柱,还要注意提防被别的球击中,如果你的球被打出边界,那就要重新进场了。
“小动身体,大动脑筋”,是大伙儿对门球精髓的概括。苏老说,对于老年人来说,这项运动再合适不过。一方面,打门球时队员依次击球,身体没有碰撞,运动安全不激烈,比赛中休息时间充裕,即便体能差的老年人也能参与;再者,打门球不仅活动四肢,还要动脑动心,选择什么样的击打路线、如何给对手制造困难,都要花心思,对大脑、眼睛都有益处,可防老年人大脑萎缩,其次老人们聚在一起,多了快乐和满足,少了孤独和寂寞感,对身心皆有益处。“篮球、乒乓球我们都打不动了,玩象棋、围棋要坐着不动,说到室外锻炼,门球是最适合的了”,一位阿姨说,90岁的老人打门球已是常事,就在他们队伍里,也活跃着一位八旬老人。
然而,就像很多人没听到过“门球”一样,这项运动的知晓度并不高。这是为何呢?苏老坦言,芜湖市门球队伍近年来有减少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动场地的缺乏,这也影响门球的进一步推广普及。“正规场地应该是长20米宽15米,地面要平整,最好是草坪的”,苏老说,芜湖缺少这样规范的门球场,很多爱好者平日里只有去九莲塘一带的沙子地上训练,但碰上下雨天就不行了,而干休所内的这块场地,面积又很小,没有规范的场地,队员们的技术也难以提高。“到外地比赛,我们对正规场地都不太适应,也影响了发挥”,队员们坦言,芜湖市如果能建一些规范的门球场,让更多人了解参与这样好的一项运动,是他们现在最大的期望。记者 康丽 实习生 金佩玲 文/摄
新闻推荐
徽家...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