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20日,南京市发生了一起惨烈车祸。一辆宝马轿车以195.2KM/小时的速度冲过路口,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马自达轿车。马自达轿车被撞散架,车上两人死亡。
很快,现场的监控画面和路人拍摄的图片出现在网络上,不少媒体也发布微博、微信进行报道。其中,芜湖的一个微信公众号也进行了滚动直播,在一个图文页面里,不断更新事故后的每一条信息。本来没有什么不妥,只是死者的图片太过触目惊心。扭曲的肢体、散乱的头发、令人生惧的表情。这些照片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死者的惨状被高分辨率地贴了出来。
媒体的同仁们很愤怒于这样的勾当,当然有些观众乐于看到如此“重口味”的图片。记者的权责在于找到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和进展,记者的禁区则是道德伦理,以及所有人的尊严,当然,包括已经死去的人。记者被称作“无冕之王”,似乎天生就站在道德的高地;记者更应该是个“普通人”,只有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记者。就像这位公众号的主编,自命不凡的“传递事实真相”,他没有普通人怜悯的情感,也不会考虑到死者家属的伤心和绝望,这样的冷血和不择手段,但愿他不是一个记者。
记者需要在报道中采取中立的态度,但不能用“旁观”和“道义”来遮掩自己的残忍和功利。7月6日,濮阳爆出新闻,一名7岁男童遭到虐待,整日和猪一起生活,直到现在还不会说话。配图里,一身破烂、满脸污垢的孩子蹲在地上。虽然孩子的脸部做了马赛克处理,看不清楚他的眼神,可孩子嘴角的笑容依旧让我们心酸、难过。这才是一张有温度的图片、一篇有价值的报道。没有牺牲孩子的尊严,一样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才是合格的记者、有温度的记者,一个可以称之为“人”的记者。
以上两起新闻案例,不同的媒体采取了不一样的方式,想说的就是“记者”必须首先是个“人”。妙笔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如果不是一个人,哪里能领会到群众的丝丝情感?如果不是一个人,又怎么能真正地为民呐喊、做好这个崇高而伟大的职业呢?
记者是一个职业属性很强的职业,敏锐的嗅觉、执着的韧劲,一定要有温暖的内心。无论对面是一个贫苦的求助者,还是一个蛮横的曝光对象,只有先坦露出自己的内心,才会感受到别人真实的心灵。记者不应该只是一个拍摄、记录、传播的机器,应该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加上受众应该去看待的角度、应该感受的温度。
网络时代后,以“人”为主题的新闻和故事正在不断被呈现。《活着》、《中国人的一天》这些触及心灵的主题策划逐渐进入主流,电视上的新闻也越来越偏爱讲普通人的故事,我想这就是一种转变。可以说,新闻采访越来越难了,高大上的模式已经被抛弃,记者行业也前所未有的疾风骤雨、温软细腻。
从记者的那点职业操守,讲到记者采访应该怎么做,都是一些浅显的想法。所有的冲动,源于那两篇“马赛克该不该打”的新闻报道。收获一点反思,一点一滴还是从自己做起吧。
新闻推荐
7月25日:《白雪公主》8月8日:《丑小鸭》8月22日:《灰姑娘》时间:14:30...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