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学老年”王相贤今年春节时过了60岁生日,节后,他再度出门,凭一辆单车骑行中国,只为实现他的出书梦、文学梦。7月9日,王相贤骑进芜湖,他告诉记者,在文学与家庭之间,他认为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儿子曾说他,“就算你有一百万,也换不回我和妈妈的心”。对于王相贤的骑行以圆文学梦,市民颇有争议。
一次报道激发了文学苦旅
王相贤1955年生,1970年当兵,1978年转业。他说,自小就爱文学,转业后的工作比较清闲,文学梦又再次在心中骚动起来。1989年,王相贤内心激烈挣扎后,毅然辞去公职,一门心思搞文学创作。
他说他的文学梦很野,要在诗歌、小说以及电视剧本等方面均有建树。曾经有机会接触贾平凹的时候,他对贾说,“我想成为第二个你”。他一直记得贾平凹对他说,“年轻人肯定会超过我”。在对记者回忆这些的时候,王相贤说,自己当时是年少轻狂。
没了工作后,家人和自己还要吃饭,1990年,王相贤开了家书店,生意还不错。但王相贤不当自己是生意人,为了不让书店影响自己的文学梦,没过几年他就把营业执照给交了,因此1995年遇到拆迁,连个门面也没要着。不过,这些对于欲在文学路上成名立万的王相贤来说,不过是浮云。
家庭经济的困苦逼着王相贤不得不继续摆地摊卖书,闲暇之际,他开始四处溜达,声称是寻找一些创作素材,不经意间,王相贤把行走过程中记录的西安各县区的景点用90余行七律诗表达出来。诗歌后来被当地报纸全文刊出。
王相贤此时已年过半百,本来已经有些心灰意冷的他认为,这是社会对他文学功力与成就的认可,只要再继续坚持就一定会成功。不过,这次他重新给自己的文学路进行了定位,要搞旅行文学,通过“苦旅”来表达“文化”。
一路如流浪汉苦行僧
王相贤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2006年4月,他骑着一辆单车进行大西安之旅,从此骑行之路一发不可收拾。2008年,王相贤又骑行至北京为奥运会加油呐喊,往返家乡与北京停留时间超过8个月。2009年他又开始骑行整个陕西,走访各处景点。
在这次骑行中,王相贤差点丢了性命。2009年冬天,王相贤衣服干粮没备齐就在陕北一带山里骑行,突然降温,下起大雪,气温接近零下二十度,他几乎冻僵了。幸好坚持走了两小时遇到好心人家救助。
结束了这次大陕西之旅后,王相贤被查出低血压、营养不良。在家休整了3年后王相贤再度出发,立誓骑行全国。从2013年8月到2015年1月,王相贤共骑行了四省一市,到达过82个城市。
过完春节与60岁生日后,王相贤再度出发。骑行之旅的确非常艰苦,王相贤说,每个月老伴会从不多的生活费中挤出500元打到他随身带的银行卡上,其他的则靠一路上的接济。王相贤说,现在骑的自行车就是在苏州一位老板送的。在进入芜湖境内后,王相贤说也得到多次帮助。为了省钱,王相贤吃的最多的就是馒头,晚上也经常在桥下、涵洞之类的地方睡觉,高级一点的就是在网吧凑合一晚。
他指着自己的单车说,“你看看,蛇皮袋,破布袋,我就像是一个流浪汉”。的确,看着王相贤凌乱的发须,脏兮兮的外衣,脚上趿着一双拖鞋,形象是有点狼狈。
他的文学苦旅引市民争议
为了追寻文学梦,近10年来,王相贤几乎是不停地在外面跑,家里的很多事情都顾不上。儿子16岁时,王相贤发现连交学费的钱都没有,只好通过孩子的舅舅与姑妈凑。
王相贤记得,当时从工厂辞职时,老婆和他几乎3年时间内都没办法沟通。在随后的时间里,儿子也越来越懂事,他记得不久前儿子还说了怨念颇深的一句话,“就算你给我和妈妈一百万,我们的心你再也挽不回了”。
对于文学梦,王相贤坦言他的一些想法也在变,“希望成名成家”,“我现在每到一地就和媒体联系,希望通过媒体能及时报道,这样在我和出版社谈判时有更多影响力”。
记者将王相贤的经历简单介绍给市民时,一些市民认为他值得尊敬,有毅力,社会需要更多这样有精神追求的人。还有不少市民则认为,王相贤对个人目标过于执着,甚至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对家庭是不负责任的,对于王相贤只要追求不关心家庭,他们连连摇头。
在芜湖的两天里,王相贤写了一首“芜湖颂”,描述了芜湖的景致等,这是他的一个惯例,每到一个城市都要留诗做颂。记者 吴敏 文/摄
王相贤在芜湖和曾经报道过他的媒体合影
新闻推荐
为倡导绿色芜湖,健...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