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一位7岁女孩杨雨婷,家住芜湖市光华新城小区,父亲曾是普通工人,母亲原是医院护工。今年4月,小雨婷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之后转去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父母亲双双辞职,一直陪护在苏州。学校和社会爱心人士得知后,纷纷向雨婷捐款。其后,小雨婷找到匹配骨髓,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详见本报5月21日A09版、7月3日A10版报道)。
最新进展:昨日,记者接到杨雨婷父亲杨建生的电话。他开心地告诉记者,女儿已经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手术比较顺利,女儿的精神状态也挺好,可以吃东西了。
“8月14日晚上10点开始手术,到凌晨2点半结束,第二天我女儿就说饿了,想吃东西。”杨建生说,这是进入移植舱半个月来,女儿第一次提出想吃东西,他和妻子很激动,赶紧买来西红柿,剥去皮煮烂下了点面条,孩子一下子全吃完了,还说不够。
杨建生说,自从5月4日转院到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后,女儿一直在化疗,自己和妻子的骨髓与女儿并不完全吻合。不久前,从中华骨髓库传来消息,说有一个25岁的小伙子骨髓与女儿的完全吻合,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7月31日中午,女儿进入移植舱,进行手术前的准备,自己和妻子不能进去探视,每天只能透过厚厚的玻璃和一部电话和女儿沟通。这些天来,女儿每天靠补液维持生命,完全吃不了东西。14日晚,手术很顺利。第二天女儿精神就好多了,也能吃些东西。
“我和她妈妈在孩子生病后就像变了个人,什么都会做了,自己做饭不说,还自己做蛋糕、包子、馒头,女儿所有吃的东西都是我们亲手做的,从来不在外面买,怕不干净有细菌。”见女儿手术后有了胃口,杨建生和妻子非常开心,他们买来新鲜的虾子剥壳,给女儿吃点虾仁。昨天女儿打电话说还想吃西红柿面,他们在征求护士意见后,买来里脊肉,将肉最嫩的部分剔下来剁碎放在面条里。不过,医生的意见是要少吃,一点一点来,杨建生也不敢给孩子吃太多。
对那位给予女儿重生的人,杨建生很想当面致谢,但医院没有安排。于是,他买了一串转运珠、写了一封感谢信,由医院转交给“恩人”。闯过了至关重要的一关,接下来,杨建生和女儿还要一步步小心翼翼地走下去。女儿在移植舱还要待半个月,然后才能转到重症监护室观察一个月,之后还要每隔两周检查一次,然后是一个月检查一次,观察三到五年看是否复发。道路艰苦又漫长,经济问题也是个大障碍,杨建生已将房子抵押,但他相信一切会渐渐好起来的。
记者 李贾 实习生 黄培昕
新闻推荐
有人说,一座城市代...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