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晚报》创刊二十年了,作为一名读者和作者,我非常感谢这次征文活动,它让我在奔腾的时空中做短暂的停留,重拾记忆深处埋藏的那些故事和明艳在心中的芬芳。当年晚报的创办,是《芜湖日报》的一种延伸和突围,晚报和芜湖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芜湖人了解芜湖每一天发生的各种新闻趣事,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更让我感谢的是它开辟了一片文学的园地,绿绿的,充满生机,让芜湖的文学爱好者在这里成长,留下跋涉者的脚印,并耕耘着明天的希望。
我和《大江晚报》结缘就是文学。二十年来,我先后在晚报上发表了四十多篇散文,还有少量的书法、篆刻作品。其中《在思考中前行》《齐云壶香绕心田》《饮酒不醉最为高》三篇文章还在晚报的“读书、茶文化、酒文化”征文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在颁奖会上,我认识了芜湖文学战线上的许多大家,有些至今仍为好朋友。可以说,是晚报为一个理科生的创作路镀上了朝霞的色彩,为我的文学梦链接了满怀的希望。这些年来最让我感激的是文艺副刊的编辑老师,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装点出山花烂漫、花红叶绿的百花园。
记得我在晚报发的第一篇稿子是《家住宝塔根》(1996年9月11日见报),当时寄出稿件后不久,接到一个电话,就是后来熟悉的谈正衡老师打来的,他语速较快直奔主题,我第一次接到编辑来电,以为出了什么事,出于紧张,弄得半天才知道他是为核实稿件中“徽州码头”和另外几个老地名。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一直把精确当成第一要素。另一位让我心存感激的是董金义(笔名荆毅)老师,他比我年龄稍长,多年来亦师亦友,但不管他的行政职务如何变化,我都一直喊他老师,他为我编辑的稿件是最多的,帮助也是最大的。记得是在1997年重阳节前夕,我为市政府起草致全市老年人的一封慰问信,我想用“为霞尚满天”的诗句,但不记得前一句了,那时没有网络,问身边的人,一问三不知,我因多次搬家,笔记、书籍四处散佚,找不到上句的心情特别郁闷。情急中我想到了董老师,我呼他的BB机,他很快给我回话并及时解答了我的疑惑。多年来,每当看到老年人重阳节登山的慰问信,每当看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我都会想到这段情深往事。古人云:文心雕龙,书画雕虫。我一直把书印作为娱乐。可在香港回归前夕,董老师邀我雕刻了“香港回归”“神州添彩”“一国两制”“史册争辉”的组印,发表后得到业内很好的反响。省书协副秘书长对我的专访《沉着痛快写人生——逸之其人其书》的文章,也是经他之手并配书法、篆刻图片一起发表的,这对我现在书法的进步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这些情深往事中,我切身体悟了编辑老师那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无怨无悔。
《大江晚报》创刊二十年了,立报之初的筚路蓝缕到而今的大厦巍然,江淮大地,一纸风行,风雨兼程,春华秋实。是晚报记录了我们这座城市沧桑巨变的点点印迹,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昂然前行的铿锵足音。作为一名读者和作者,我仿佛听到了20年来的风声、雨声、脚步声;真实看到了晚报在这20年中健康发展、成为大众知心朋友的历程。我相信会有许多像我一样的读者和作者,在回忆20年来与晚报的点点滴滴温馨的细节与大家一起共享,我高兴地为大家的这张报纸的华诞捧出一瓣心香。
□ 胡荣兵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开学在即,近日,鸠江环卫组织对芜湖市瀚文学校育才分校门前、新开通的600米近1.44万平方米道路进行接管前集中细化治理,美化新校园周边环境。  ...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