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新闻 无为新闻 芜湖县新闻 繁昌新闻 南陵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芜湖新闻 > 正文

耄耋老兵徽州心

来源:黄山晨刊 2015-12-01 15:08   https://www.yybnet.net/

□ 汪红兴

又一次相逢,温暖而沧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暖流涌到心底,拥抱问候,一口休宁话,只是这次相聚,唯一不在徽州,而在千里之外的乌江口。

这次携儿同来,特意来探望他。一位87岁的老兵。声音洪亮,笑声爽朗,面色红润,思维清晰,精神矍铄,干练精瘦,步履安稳,鬓发花白而不见老态。

可以为证。次日,我们一起去武陵山大裂缝游玩,景区的山路高低起伏,颠簸不平,有20多里地,和我们一样的速度,他全程坚持走下,气不喘脸不红,我们多次要求他坐轿子,他都谢绝了。“我的这副身子骨,完全是战争年代艰苦的环境锻炼出来的。1949年那年,我当兵入伍,硬是从浙江开化用“11号”,一直丈量到川南地区,背着50多斤的辎重,拖着一双破鞋,一边走,一边打仗,半饥半饱,汗流浃背,每日行程百把里,足足走了5个多月。”他自豪地说道。

岁月如流,往事如烟。1955年,他转业到乌江口边的这座城市,一晃已经一花甲,在这工作学习,成家立业,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从当年一个不足2万人的小镇,成长为今天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近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如今他已是儿孙满堂,三个孙女都成婚了。重庆火锅的烟熏火燎,把他变成了一个地道的重庆人。

岁月是把无情的刻刀,它改变了世界很多。可我知道他骨子里的东西没变,那就是他心里最是无法割舍的,依然是故乡,是遥远的徽州。

他出生徽商人家,一生坎坷,少时丧父。当时战乱频繁,他虽年幼,但父亲在外做生意,抗战爆发那年,父亲生意惨败,回家在厅堂垂首嚎哭,老泪纵横的样子,依然铭刻于心。不久,父亲猝然离世。一家兄弟姐妹8个,硬是靠着年轻的寡母独立支撑,度日维艰,最小的弟弟被迫抱养异乡。他只是断断续续地读了5年书,可在当时算是半个文化人。其中有个叫汪受之的年轻老师,经常教他们唱各种抗战歌曲,如《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至今,他仍能够哼唱几首,全是那时学会的。

抗战末期,他还是个少年郎,经人举荐,在屯溪老街一家烟店当学徒,亲眼目睹了抗战胜利之夜,古镇屯溪民众那种欢天喜地、鞭炮齐鸣的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不甘寂寞的他,喜欢参演各类抗日剧,得到进步人士的指点,后到浙江开化华埠镇,当了小学老师,接受进步思想,秘密地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

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江南各地陆续解放,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经过时任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后任云南省省长的郭影秋引荐,他投笔从戎,奉命参加解放大西南的远征战役。从钱江源出发,跨过赣江、湘水、乌江,最后抵达金沙江,其间经历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战友在途中大小战役中壮烈牺牲,有的是因为缺少粮食,活活地被饿死,说起这些,如今还是泪水涟涟。共和国来之不易啊!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了他精心珍藏的那枚金光灿灿的“解放大西南”金质奖章中。

短暂休整后,1950年初,他们奉命向西进军,为大部队打前站,爬雪山,过草地,冒着高原缺氧的危险,进入二郎山、阿坝、昌都等地区,一直抵达西藏首府拉萨附近。因为有点文化,他成了一名政工干部,经常要深入藏区访贫问寒,与农牧民们促膝交谈,至今他还能说出一口纯正的西藏话,在藏区先后生活了4年多。

儿行千里念慈母。转业后在当时四川涪陵地区(现为重庆市涪陵区)粮食部门工作,负责车船队指挥调度,大大小小近百只,安全有序。添了两子一女,婚后的日子难免捉襟见肘,但他对生活在徽州老家的母亲倍加牵挂。只要单位船只要经过安徽,他都要尽可能抽出时间,搭顺路船,然后从芜湖几经转车,回到老家探望年迈的母亲,带点薄礼尽份孝心,一直到母亲仙逝。望不断的天涯情,走不完的回乡路,每次来回需要十几天,一路的艰辛曲折,他从不退却,几乎两年就回家一次。

我与他首次相见,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等身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穿着一身军装,笑吟吟地,干练精瘦,颇为文雅。他每次回故乡,都要背着十几坛当地特产——榨菜,那年还带来了读高中的大儿子,大儿子在这边度过暑假。他希望儿子勿忘故土,永远记着徽州的青山绿水,如今,大儿子已是重庆区级转播台的“一把”。1987年的秋天,我在屯溪读师专,他不辞辛苦专门跑到学校来看望我,鼓励我。他总喜欢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上世纪90年代初,他终于离休了,颐养天年,时间悠闲了点,他就开始频繁地往故乡跑,兄弟姐妹们都还在,热情款待,其乐融融,亲情荡漾,笑语盈盈,似乎每一次回乡,他都要将附近的亲朋好友踏个遍,亲自登门拜访。对故土越来越熟悉,越来越觉得美。一来往往就在这住一段时间,或半月,或一两个月。儿子女儿,孙女,甚至是重庆的亲戚都来过,看看山清水秀的徽州,经常和老伴携手漫步在故乡红庙背后的阡陌小径上。他曾经想在故乡建座房子,在此度过余生。无奈,儿女们生怕照料不便,只好作罢。他家里珍藏最多的书,都是有关徽州的。

最近的一次回乡,是2010年,82岁的他和老伴一起回乡,在率水河畔乡下外甥家住了两个多月,读书看报,四处散步,后因老伴不慎跌了一跤,轻度骨折,他才返回乌江边。

如今,兄弟姐妹那一辈,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人。现在每一次与我通电话,都要半个多小时,都舍不得轻易放下,故乡的山水,故乡的草木,故乡的人与物,他总是那么难以忘怀,念念不忘。故乡的每一点讯息,他都视如珍宝。他今年开始在编写家族历史。

这次,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用最熟悉的休宁话交流,轻轻地漫步在乌江岸边,眺望不远的滚滚长江。他兴奋异常,在和我细细地讲述家族的风尘往事,特别是他当年进军大西南,解放西藏的那段峥嵘岁月。半个多世纪前的记忆,他清晰如昨,许多细节依然那般细致生动,栩栩如生。

他把故乡熟悉的亲朋好友,逐个问遍,一点点细节都不错过,那些亲友的悲欢离合,让他唏嘘感叹,感慨岁月易逝,人生易老。他谆谆告诫后辈要秉承家风,不偷懒,讲诚信,讲团结,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他还想在今年方便的时候,回故乡走走。

他,就是我的三伯,一位身经百战,为打下共和国的江山吃了很多苦头的离休老兵,心里最不舍是徽州。

新闻推荐

空巢老人能否老有所依?

□ 见习记者 李晓洁核心提示:目前,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独居、孤寡的空巢老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着,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已经超过1亿。同时,伴随着中国传统家...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新闻:
那久违的朦胧2010-08-18 17:57
猜你喜欢:
评论:(耄耋老兵徽州心)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