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芜湖县陶辛镇胡湾村大大小小的鱼塘不计其数,大部分村民更是将生计依托于一弯池水中。隆冬腊月,鱼塘在清晨的阳光中波光粼粼,萧瑟的寒风刮过,塘水泛起一阵涟漪。1月9日清晨,村民胡德财带着兄弟、朋友一早便在池塘里忙活起来,他要赶在年前将鱼捞出,以便能够在集镇上卖个好价钱,一部分补贴日常的吃穿用度,另一部分还要再引进一些鱼苗来年投放。
起年鱼是一项繁杂的工程,整个过程需要半月有余。“前几天已经捞了几批鱼卖掉了”,胡德财向记者介绍,在排水前,村民们要划着“腰子盆”将渔网撒向池中,静等数小时后,再逐一收网,将塘中的鱼尽可能多地捕捞起。这一过程要反复数次后,再进行排水起鱼,“一塘鱼有上万斤,如果一次打捞,不好处理”。
抽塘水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抽水机的轰鸣声彻夜响着,将百余亩水塘内的水一点点地灌入相邻的水塘。水位以肉眼无法感知的速度缓缓下降,堤埂旁浸泡已久的水草,爬满苔藓的青石板依稀露出水面,淤泥味、鱼腥味、青草味被一股脑儿搅和出来,被风卷起,沁入人心。胡德财时不时地打探水位,直到偌大的池塘,待到塘中央只剩下一小片水洼时,才开始准备下塘捞鱼。
下塘起鱼也是门“技术活”,若没有丰富的经验,在及腰深的淤泥里会举步维艰。胡德财请了同村几名捕鱼的“好把式”帮忙,换好衣服后便相继“窜”入塘中,他们迅速地向池塘中心聚集,记者也跟随他们亲身体验了一次下塘起鱼的感受。
在村民家换上一身专用的下水胶衣后,记者蹒跚着向池塘走去。穿着胶鞋的双脚感觉冰冷,踩在凸起的石块上,很硌脚。顺着堤埂向塘下走去,踩在杂草上感觉柔软。越往池塘深处走去,脚下的淤泥越来越深,已经没过膝盖。此时的双脚已经失去重心,每一脚下去,便深深地陷在泥中,总是感觉踩不踏实。如果不是借助手中杵着的木棍,深陷泥潭的腿根本无法拔出。短短十几米的路,竟走了近15分钟。
“鱼会向有水的地方聚集”,池中心的水洼处聚集了大量的鱼,两三名经验丰富的渔民已经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近了池塘中心,越来越靠近那剩余的一滩浅水。最深处,淤泥将近没过腰间,每前进一步都显得那样地艰难。他们推着“腰子船”,拎着塑料桶,撑着渔网靠近这些搁浅的鱼群。看准位置后,便快速地舀起一网,受到惊吓的鱼群瞬间拍打着尾鳍,有的可以跳出水面20多公分高,然后重重地落入水中,溅起一池混着泥土的水花。渔民将捕捞起的鱼放在携带的木桶里,随后,再往前一步,用同样的方式捞出另一条。五分钟左右,便装满了塑料桶。将满满一塑料桶的鱼倒进腰子船后,随即又开始新的捕捞。
渔民们一边捕捞,一边向记者介绍着鱼的品种,黄鲢、白鲢、鲫鱼、黑鱼、青鱼、草鱼、甲鱼、虾……不同的种类却有不同的捕法,“黑鱼不能直接用网捕捞”,渔民们介绍,黑鱼受惊后会钻进淤泥中,所以不容易捕捞,要等水全部抽干后,让其渐渐失去活力,再用网兜快速捞起。而鲢鱼个体偏大,大个的能达到30斤重,捕捞时要双手掀起渔网,捞出后快速投入桶中,避免其挣脱。而黄顙鱼、草鱼和虾因个体小,可以利用网箱捕捞,借着排水的水流,设置捕捞箱,方便捕捞。
排水起鱼,些许有“竭泽而渔”的意味,但朴实的农家人在捕捞时会尽量避免“殃及”鱼苗。“有的鱼还没有长成熟,不能捞,要让它们再养一年”,胡德财告诉记者,待水抽干后,起鱼要在一天内完成,如果时间过长,会将池塘内一些鱼苗和尚未长成熟的鱼干死,所以起鱼的时间特别紧张。
新闻推荐
春联起源于桃符,一开始写在上面的并不是汉字。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祈福灭祸。后来人们为了图省事就直接写上“...
芜湖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