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赤铸,风雪弥青萝。汲绠愁冰断,村醅怯路蹉。
玉峰凝万象,绿萼绕群螺。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这首叫《赭山》的五律中,非常明确地道出自己曾经在赤铸山下读书。如今的赤铸山下,确实有黄山谷读书处。
黄庭坚此人,乃“苏门四学士”之首,他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称为“宋四家”,诗歌和苏轼齐名,并称“苏黄”,自号山谷道人。有宋一代,诗歌上除苏轼外,不能不提黄庭坚。
诗中所提的赤铸山,在芜湖城东,现在的神山公园内。据《芜湖县志》记载,赤铸山在芜湖县东北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它周围的群山“纡徐萦回,钩联蝉贯”。神山公园,风景秀美,山势不高,连绵横亘,苍翠幽静,有神山、赤铸山、大小火炉山和马鞍山五座山头和盆地组成。
这首诗应该写于黄庭坚第二次来芜湖期间,据史料记载,绍圣元年(1094)五月,黄庭坚为母服丧期满,接到除知宣州的任命,即率全家赶去赴任,沿江而下,在秋高气爽的九月到达芜湖,忽然接到“管勾毫州明道官,责令于开封府境内居住,以便听候国史院之对证查问”的朝命。只好暂时寓居芜湖,安置家属。他在《答太平州梁大夫》的书信中说:“湖阴邑中士大夫多可人,又百物价平,于贫家寓食甚宜。”此时,芜湖的佳山秀水间,便留下了黄山谷的身影和踪迹。
当涂著名诗人郭祥正是黄山谷的好友,听说他来了芜湖,便安排他住在广济寺旁的“桧轩”,并取其诗意改名为“滴翠轩”。郭正祥经常来此游玩,有诗云“青幢碧盖俨天成,湿翠蒙蒙滴画楹,禅客自培千岁老,游人时把一樽倾。”他了解黄庭坚,赭塔晴岚,广济钟声,古刹幽静,塔影松风,最是读书养心的佳处。
《江南通志》卷35记载“滴翠轩,在芜湖县赭山广济院,旧名桧轩,有宋黄庭坚自书‘山谷读书处\’五字”。《山堂肆考》、《嘉庆一统志》等书也有同样的记载。如今,滴翠轩前的桧木不再依旧,但黄山谷小像却永留在轩中。
世人都道黄山谷在滴翠轩苦读三年,其实,他此次的逗留大约只有两个多月,这首《赭山》应该就写于这期间。虽然,这首诗《山谷集》中并未收录,但流传甚广,与他在芜湖逗留的时间也契合,是在这年的冬季。
千年之前,芜湖一带,群山起伏,湖汊纵横,一派江南湿地美景。《图经》云:“郡南二十里凤凰山之脉,迤逦入芜湖北境复西,起为神山,为赤铸山,是为山之来龙。破山之脉,右出而西者为赭山,为黄山,为褐山”。又云“赭山为最大”。《芜湖县志》记载,神山“其与赤铸山相连处名二龙口,山势逶迤,蟠结幽邃,远眺丹阳,诸峦绵亘相接,赭塔、荆壁东西夹辅”。就是说神山和赤铸山,蜿蜒起伏,互相勾连,还可以远眺赭山,赭塔晴岚和荆山石壁,两大景观东西夹辅。《江南地理志》云:“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阳。”所以,这里的“丹阳”指的应该是赭山。
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这首诗明明写的是在赤铸山读书之事,却名为《赭山》,站在最高最大的赭山上,远眺赤铸山,又恰是万木凋零之残冬,天地间一片萧疏,视野顿时倍极开阔。想起在赤铸山下小住读书的情形。
那个时候,黄庭坚在芜湖结识了一批文朋诗友,尤其像芜湖名士韦许等人,住在滴翠轩后,他四处寻友访学,流连清景佳处,偶尔小住读书,是极可能的事。
这原本也就是一件寻常的事,天门山并不魁伟,一首《望天门山》,便助其永恒;敬亭山也不出色,一首《独坐敬亭山》便成其美名。浣花溪畔,一座普普通通的草庐,也只因杜甫住过而不同凡响,西子湖畔,垂柳依依的苏堤、白堤,也因了苏轼和白居易而诗意纵横。那么,赤铸山也有足够的理由,因为黄山谷的小住读书而青史留名了。
诗中提到读书赤铸山下时,松崖间缠绕的藤萝被风雪覆盖,担心汲水的绳子被冰磨断,通往山下沽酒的村路太难走,私心揣测,诗人好酒,恐怕真正担心的不是什么汲水的绳子,而是大雪封山,无酒难欢,更不能邀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了,文人的那点小心思流露得那样可爱。
此时的赤铸山完全成了冰雕玉琢的世界,只露出山脚下的些许苍翠,如花萼般托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田螺般的山峰。眼前这晶莹剔透,千姿百态的雪山,单从“玉峰凝万象,绿萼绕群螺”句来看,写的是全景,只能是眺望所见了。
关键是这后两句,用的是出自神山和赤铸山的典故。关于神山,《图经》云:“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池,俗名仙池。砥剑石,俗名石卵。”关于赤铸山,《图经》云:“楚干将造剑之处,山有干将墓。”而结句所用的就是干将铸剑的典故,用意何在呢?
黄山谷此人守正刚直,不愿趋炎附势,清高孤傲。这就注定了他的仕途不可能一帆风顺,苏轼曾断言说他“难为世用”。他反对过王安石变法。和苏轼有十数年的书信往来。苏轼对他的赏识与奖掖也让黄山谷名扬天下。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数遭贬谪,黄庭坚也受到牵连。一直到元丰八年,神宗去世,哲宗赵熙即位,高太后执政,司马光为相,北宋政局发生了著名的“元祐更化”。苏轼、黄庭坚等人相继入京。司马光推荐黄庭坚、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共同校定《资治通鉴》。从此,一大批文坛新秀会聚京师。黄庭坚与晁补之、张耒、秦观齐聚苏轼门下,时称“苏门四学士”。然而,随着实权人物高太后和司马光的去世,哲宗的成长,党派的内讧,尤其是炙手可热的赵挺之对黄庭坚的极力地打压、中伤。名士荟萃终是要风流云散。
黄庭坚看到当时形势险恶,屡请外任,于元祐三年出任知杭州。虽然,元祐六年,黄庭坚参与编写的《神宗实录》完成,朝廷褒奖编撰人员,将黄庭坚擢升为起居舍人。但面对朝廷内党派倾轧,政坛诡谲多变,加之,苏轼也离京外任,舅父李常、岳父孙觉相继去世,黄庭坚对仕途感到厌倦,再次连请外任,请求朝廷准许自己回家侍奉母病,回了江西老家。
这一次出任知宣州受阻芜湖待朝廷审查,黄庭坚心中不无对朝廷无常、仕途未卜的担忧。结句,他写干将在幽僻的居所,把玩古剑,寒光射出,竟是太阿宝剑。此时,他想到了为吴王阖闾铸剑的干将,和他所铸的太阿剑,其中怕既有满腹才华,不得一展抱负的自怜,也有寒光欲射,似太阿出世般的自傲与自负。说明此时的黄庭坚,历经了一番波折,心中既有怨愤、忐忑,也是踌躇满志的。
当然,了解黄庭坚的宦海浮沉,只是为了探究黄庭坚为什么会用干将铸剑的典故,而且是站在赭山眺望赤铸山时,那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个典故,这只能说明,赤铸山确实和干将铸剑,和干将莫邪的传说,密不可分,是众所周知,被世人认同的。尤其是这个典故出自黄庭坚的诗。
黄庭坚乃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注重用典,遣词用句十分考究。他曾在《答洪驹父书》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江西诗派历来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是就是老杜,三宗是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他说杜甫的诗,韩愈的文章,无一字没有来处,固然是说老杜和韩愈读书广,学识渊博,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干将铸剑之来处”,绝不是随随便便,甚至“空穴来风”。
以此观之,这句末的典故,一乃前人陈言,二乃来处确凿,言古人之事,抒远眺之怀。这干将铸剑之典,与赤铸山可谓浑然一体了。风雪严寒,雪景奇秀,志士情怀,古剑寒光,情景交融,无限诗意在其中。
干将铸剑赤铸山,黄山谷读书赤铸山,这两件事,虽相隔甚久,却一样是属于赤铸山的传奇和美事。赤铸山若在,干将铸剑之传说便在,黄庭坚读书赤铸之佳话也必在。
王玉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付君兰) “现在是油菜菌核病防治最佳时期,油菜秸秆发病97%是来自叶片,而叶片发病又由于花瓣落下。如果等油菜花瓣大部分或全部落...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