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弱势群体——“有米有面已经非常奢侈了!”
□本报记者张琛实习生郝丽娜 宋炜
“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生理性弱势群体,他们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更需要社会的关注。
记者近日在榆林城区,对生理性弱势群体做了调查采访。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赤贫,所有的收入仅能维持温饱;看不起病、买不起药让他们日夜犯愁,住进属于自己的新房更是他们不敢想的奢求。而政府现有的救助力度有限,保障也是杯水车薪。如何让这一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创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只剩下半个月的药了,惠小荣一家为下个月的药钱发愁。
浑身是病的韩树英不能闲着,她必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韩树英
身处窘境 惨淡经营
住在水桥畔下巷31号,51岁,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左眼失明,右眼患有白内障。
韩树英的残疾给原本就困难的家庭带来了很多的负担,值得庆幸的是,他的丈夫在地毯厂有一份工作,生活虽然贫苦,但一家人还算幸福。韩树英原来在榆林市粮食局下属单位当过会计,现在下岗已有10多年了。2008年,韩树英在社区当上了残疾专职委员,每月可以领到300元的工资,这对韩树英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几个月前,她最坚实的依靠——丈夫因患有肺出血肾炎综合症离开了人世。从此,身体残疾、家庭贫困的韩树英生活雪上加霜。2009年12月,韩树英退休了,她失去了社区残疾专职委员的工作,也就意味着每个月少了300元的收入。现在,她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是每月200元的低保金,二是夏天摆地摊卖冷饮,冬天帮着儿子卖糖葫芦,惨淡经营勉强可以维持基本生活。
“今年最困难的时期就是丈夫看病的时候,在西安唐都医院和榆林星元医院花了近6万元住院费,还好丈夫参加了医保,报销了近3万元,这给我减轻很多负担。”韩树英非常感谢现在的好政策。她说,有政府的帮助,像她这样没有工作能力的人没有被社会抛弃,每个月还有低保金,虽然贫困,但能保证基本生活需求。
“我觉得心态好了就一切都好,人的心态很重要,生活怎么都是过,好与坏不能拿金钱来衡量。我遇到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的人,我很满足了。” 韩树英没有抱怨,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但是现有的债务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韩树英心中没有答案。
对韩树英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们能过上好生活,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过上正常的生活。
惠小荣
活着实在太难
租住在长城北路32号院的一个小房子里,43岁,患有脉管炎,妻子白娟娟下肢瘫痪已有20年。
不足16平方米的房子里浓缩着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储存间……里面还有取暖设施“火炉”。在寒冷的冬天里,这里的“主人”一再为活着而鼓劲,生存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过艰难,让他们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病魔缠身、拮据的生活,明天、责任对他们是更大的困惑,迷茫、焦虑是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
低保金成唯一的收入
惠小荣6年前患上了脉管炎,冬天里他只能围坐在火炉旁,夏天还要穿棉裤。“这是一种慢性的顽固病,需要长期服药和静养,如果中断服药就会前功尽弃,双腿就有可能要截肢。”他的妻子白娟娟说,家里唯一有劳动能力的顶梁柱倒下了。白娟娟33岁,下肢瘫痪已有20年,夫妻俩和上小学的儿子租住在这间不足16平米的房子里。
一家人除了一个月300元的低保金,家里面再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他们穿的衣服是别人穿旧了不穿的,一年四季几乎不吃蔬菜,有米有面对他们来说已经非常奢侈了。一贫如洗的生活已经非常艰难,但每个月还要支出近千元的医药费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为此,惠小荣不得不四处借贷。为了生活,惠小荣和白娟娟把能借、贷的地方都去过了,对他们来说,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心里没底。
白娟娟13岁的时候,脊椎长了个脂肪瘤,做手术的时候伤到腰椎神经,导致她下肢瘫痪,从此她行走要么拄双拐,要么靠爬,时间长了她的颈椎突出,时时感到头晕脑胀。由于压力过大,2007年她的病情突然加重,在炕上睡了4个多月。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住进了医院,这一住院就花了6000多元。
之后的一年多,她觉得生活没有任何希望,这时抚养孩子成为她最大的精神支柱,她就在病床上教孩子做饭,挣扎着起来吃饭,与病魔抗争。让年龄还小的孩子早早负担起家庭的重担是她不忍心看到的。
“我一个劲地鼓励自己,把迎来的每一天都作为上天的赏赐,活一天就赚一天,世上还有比自己更悲惨的人!”白娟娟说,现在她的病情慢慢好转了,可以不用吃药了。
2008年,她的儿子传染上了手足口病,丈夫病情也加重到开始吐血,“我真的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只有向二院院长张玉琴打电话求救。”白娟娟说,张玉琴隔三岔五地给她打电话询问情况,在电话里教她如何吃药。为了省钱,她坚持自己买药不住院。 “张玉琴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对她的感谢不知道怎么报答才好。”从白娟娟那里得知,张玉琴为了帮助她们,专门和山东脉管炎医院协商,把卖给惠小荣的药只收半价。
在惠小荣一家人的生活里,亲人、邻居和好心人的帮助使她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在记者采访时,惠小荣的药只够吃半个月了,下个月的药钱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为了不让还在上小学的儿子着急,白娟娟在记者采访时都不忍心告诉记者她们家还欠着3个月的房租。
他们想自食其力
“我只是腿不好,可是双手还很灵活,别人能用双手做的活,我也可以。”惠小荣2009年出去找工作,有一家床上用品加工厂同意用他,把他高兴得几天都睡不着觉,但加工厂离自己住的地方太远,他最后只能放弃。“假如能有一辆机动残疾三轮车,就可以自己挣钱看病养家。”惠小荣说,人应该靠自己站起来,不能总是依靠别人的救济和施舍。
现在,惠小荣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病治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自食其力,哪怕生活贫穷,对他来说也充满了希望。
惠小荣的儿子今年13岁了,但已经像个小大人了,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快快长大,然后去赚钱养家,为父母看病。惠小荣也是非常怀念他过去干苦力赚钱养家的日子,但是他的病什么时候能好,妻子什么时候又能找到一份工作,他真的不知道。
新闻推荐
郑国和——榆林是一片投资的热土,更是创业的热土,每年都会有不少外地年轻人怀揣梦想来到这里,郑国和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循着爱情的足迹来这里工作,在全新的事业起点上寻找人生的方向。郑国和是安康人...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