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以“缔结邻里友情,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邻里节”,吸引了西安太白社区十一个家属院的广大居民,剪纸、包饺子、做丝网花,还有文艺表演助兴……让几百位居民兴高采烈。
我们民族的“节日”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像这种土生土长、立足社区的“邻里节”,还真的是意趣别具、特色突出,好处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它是一个沟通连接的桥梁,让邻里彼此间的关系更为亲密。现在社区的高楼大厦,舒服度越来越好,但一道道紧闭的防盗门窗,阻拦了窃贼,也阻拦了人们正常地交往。小国寡民时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到了今天,则变成“门铃之声叮咚,对门不知姓谁”的隔膜,有的人几年为邻,但却互不来往。这种不正常的邻里关系,通过“邻里节”,就有可能被打破。
事实也是,平时不大来往的邻里们,通过“邻里节”相聚,可以借此相互认识、深入了解、加强沟通、密切关系,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让人觉得特别温暖。诚如一位社区主任说的,市民只有在“邻里节”活动中亲身感受到邻里亲情的重要性,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融、从相融到相亲,才能让社区变成温馨的“大家庭”。
也许是以前缺失“大家庭”的功能,才会发生隔壁邻居被偷,还以为小偷就是主人的怪事。有一个鲜活的例子——有一次寇先生中午回家,在楼梯口与一名男子擦肩而过,男子手提行李箱,他以为是同住一个单元的邻居,当时还想,他穿的衣服自己家里也有一件。谁知上到六楼,竟发现家门是虚掩着的。推门一看,只见翻得乱七八糟,才明白上楼时遇见的就是小偷。寇先生当即报警,警察询问时,邻居说听见隔壁屋里翻箱倒柜,但因为并不认识,还以为主人在家。
像这种互不认识的情况,其实非常普遍,从笔者随机询问的情况看,至少有一半人都是如此,甚至“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但是,人天生具有渴求交往的需求,只不过因其他原因有所压抑。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如果我能将自己的内心实在地传达给别人,从而与对方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我就感到非常高兴。可见,各地方兴未艾的“邻里节”,正是建立邻里和睦关系的极佳途径。今天,鳞次栉比的社区大楼,也让邻里关系涂上了水泥般冰冷的色彩,就特别需要“邻里节”来打破僵局、实现和谐,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并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创建,开拓出新的空间来。(B)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殷常兴)本报昨日报道秦都区马泉街道办大泉村搬迁户王让6年没有庄基,老两口多次找相关部门,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一事,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昨日,马泉街道办表示,将积极妥善处理此事。昨日,马泉街...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