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夫记事
董颖夫,连任五届的政协委员,长安区政协十三届常委,长安区工商联副会长,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柳青文学奖首倡人、捐资人和总策划人。近日,长安区政协组织了二十余人的关于委员董颖夫的专访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老委员,也有新委员,有他的同事,也有区政协领导,大家回忆、畅谈董委员的事迹,气氛十分活跃、感人。座谈的同志普遍反映,在长安,有一个“董颖夫现象"—— —一位最基层最普通的委员,却做出了让人们惊叹的事情。
记者滑战林 维博
65岁的董颖夫经常会到柳青广场去转一转,坐一坐。 望着松柏苍郁、鲜花绵簇的20亩地宽阔的广场和坐落在广场南侧3米高的柳青雕像,一代作家的风貌总能让董颖夫感到踏实而坚定,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这种满足感过后,他会面对柳青雕像大声呼喊:魂兮,归来!
呼唤一种崇高的精神
1996年, 董颖夫出资2万元为柳青征得2亩墓园, 修了墓墙, 使柳青墓得以保护至今。
2006年, 他联络百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在区“两会" 上提出提案和建议,举办“纪念著名作家柳青诞辰90周年" 系列活动,修建了二十亩地大的柳青广场,树了柳青雕像。他首先捐资10万元, 筹集到100多万元设立了“柳青文学奖"。 柳奖由省作协主办,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承办, 三年一届,已举办了三届, 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发起组织了柳青文学研究会, 出刊会刊《秦岭》25期。建立柳青文学网站。多年来,他组织一次次的柳青文化系列活动,影响广泛,为长安打造了一个响亮的柳青文化品牌。
如今,他又在为筹办将要到来的柳青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而忙碌。他在争取有关方面为柳青纪念馆布展,重修柳青墓园,创作《柳青》戏剧,编辑出刊柳青文史资料专集……
董颖夫十分热爱长安这片故土,在他心中长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长安人自古崇敬英雄、仰慕贤达,生前追随,死后缅怀。长安青山绿水,风光秀丽,厚土载德,苍天昭烈,长安聚集了大量的先贤英灵。
杨虎城陵园坐落在长安少陵塬畔。
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领导人, 陕西靖国总指挥井勿幕葬于长安韦曲清凉山。
辛亥革命著名将领、 屡立战功的张云山魂归故里,长眠于长安太乙。报界宗师, 原《大公报》总编张季鸾葬于长安杜曲竹园村。
辛亥革命先烈、 著名慈善将军朱子桥逝后安葬于杜曲, 与张季鸾墓隔路相守。……
董颖夫踏遍长安的青山绿水, 有幸走近他们。 在他心中, “长安有幸埋忠骨" 是长安人的自豪和骄傲, 有英灵相佑长安, 长安的将来必将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俊才更辈出。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 经过“动乱" 年代,六十多年过去了, 岁月沧桑, 长眠于长安的这些英灵, 大多数被后来的人遗忘,不少墓地在“文革" 中被毁。在编写《长安百村》的过程中, 他一遍遍重温这些“英雄" 的事迹, 一次次到他们的墓地凭吊, 一声声地顿足仰天长叹“魂啊, 归来兮"。他憋着劲儿, 准备一件件做起, 他要瞅准机会“运筹"。
2011年初, 他在网上看到全国政协主席会议通过“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 的消息, 董委员认为时机到了, 他认为:陕西的辛亥革命运动在全国革命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接着10月25日,就发生了同盟会革命党人领导的新军与哥老会联手的震动全国的西安起义, 并迅速波及省内40余县,陕西成为全国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拉开了北方各省起义的序幕。 陕西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井勿幕、 杨虎城、 张云山等诸多英烈都安葬于长安。 朱子桥、 张季鸾去世后也长眠于长安,利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机会来纪念他们, 为他们整修墓地, 编写传播他们的事迹, 弘扬他们的精神, 实在是不应该错过的一个机会。
他首先向区政协提交了“关于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 张季鸾、朱子桥、张云山、 杨虎城等著名人物的提案",并附上了5000余字的活动策划方案,获得了区政协的大力支持。接着,他邀请陕西辛亥革命英烈后裔在长安他的办公室聚会,商讨纪念活动的相关事宜。
与此同时, 董委员精心编写《陕西辛亥革命与长安》一书, 历时一年, 10万余字, 文图并茂, 有的史料图片十分珍贵,一部分是从英文版的图书中第一次获得。 此书的出版, 使人们重新关注认识陕西辛亥革命的经过和意义, 重新燃起了人们对英烈的景仰之情, 促进了活动的开展。长安区政协邀请辛亥革命英烈后裔及各界人士召开了纪念会。 解放后第一次在井勿幕陵前举行了公祭活动, 时任区政协主席成德奇主持, 区委副书记徐树安代表区委、区政府作了主祭讲话, 董委员代表社会各界宣读祭文,井勿幕的侄孙井晓天代表辛亥革命英烈后裔作了深情、感人肺腑的发言。活动影响强烈,省、市召开专项会议落实井勿幕陵园修复方案, 长安方面积极配合拆除违章建筑,为陵园修复创造了条件。董颖夫还应邀参加了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
2011年9月4日,董颖夫策划组织了西安民间公祭报界宗师张季鸾逝世70周年活动。董委员又策划组织了陕西社会各界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和纪念杨虎城将军殉国60周年活动,向区政协提交了“对杨虎城纪念馆重新进行布展"的提案。 2011年, 杨虎城纪念馆重新修建和布展。 最近, 董委员正在紧锣密鼓筹建纪念杨虎城将军诞辰120周年活动。
朱子桥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 慈善家, 是辛亥革命先烈之一。 在1928年至1930年陕西连续3年大旱,朱子桥动员各地“三元钱救一命"。 他亲赴陕西视察, 去东北募集钱币百万元, 粮食16万担。 1938年, 日寇大举侵略,灾民大量流入陕西,朱亲自主持创办了著名的黄龙山垦区, 安置灾民五万人。 因积劳成疾, 朱子桥逝于西安灾童院, 安葬于长安, 万人扶灵。 2014年3月11日,将是朱子桥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日。
董颖夫被朱子桥的慈善壮举所感动, 于今年3月向长安区慈善会递交了“关于举办慈善将军朱子桥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策划方案", 并着手修缮朱将军陵园。在资金未落实的情况下,他先垫资11万元,与修建方签订了施工合同。 朱将军墓园现已开始修建。 董委员认为: 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子桥将军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我们要知道感恩,学会感恩,朱将军是最应受到感恩的人之一。
座谈中,不少人在发问:董委员十几年如一日为柳青、 为长眠在长安的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 为慈善将军朱子桥、为张季鸾、为杨虎城将军和其旧部———十七路军将士在中条山英勇牺牲的陕西“冷娃"的英灵回归,做了那么多事情,慷慨解囊,他“图个啥"?董委员深情地回答:“为了呼唤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
董颖夫在这些活动中找到了尊严和快乐。 “他为尊严而活着", 和董有二十年交情的一区政协委员这样评价说。
打捞沉寂
在历史长河中的长安村史
董颖夫在长安是一位文化人, 他多年一直怀揣文学的梦想。 上世纪70年代初, 《西安日报·延河副刊》刊登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真实的故事》,随后,短篇小说《钢锭子和刃片子》、《分家》、 《上任以后》、 《张老汉的心事》、 《秀秀》等佳作问世, 尤其是《出墙花》里精明的生产队长,更是折射出他日后成为企业家的端倪。在那个年代, 董颖夫50万字的作品中, 已有多篇在省、 市获奖。 只是,他弟兄姐妹10人,生活艰难,父亲又不幸早逝,作为家中“顶门杠子" 的他为了生存, 为了自救, 毅然忍痛离开了他酷爱的文学事业, 下海办企业。 经过二十多年的商海拼搏, 终于成功了。 生活得到保证之后,董委员割舍不掉的仍然是他的文学梦, 但这时他已经六十岁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董委员看到, 长安的不少村庄将消失。 村史, 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研究人类生存状况和演进的“活化石",要进行抢救性采访、 发掘、 整理, 使历史文明代代相传。 这项工作, 也是人民政协存史资政的重要方面,必须抓紧进行。
2009年元月政协会上, 董颖夫委员向区政协建议编写《长安百村》一书, 获得了区政协的采纳和支持。 由他几易其稿写出的《长安百村》编写方案获得通过,他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兼主编。 第一部出版后,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于是继续编写, 每年一部。 为了保证撰写质量, 他又聘请省、 市文史资料方面的专家、学者来长安召开座谈会, 使得丛书的质量一部比一部好。 2012年新一届政协领导班子十分重视《长安百村》的编写工作。 截至2012年12月,《长安百村》共出版四部, 编撰了463个行政村,将近占全区671个行政村的70%。全书200多万字,采用照片450余幅。《长安百村》编写历时四年时间,工程量浩大, 倾注了董委员的大量心血和智慧, 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去年8月, 《长安百村》被省政协评为“全省政协文史资料书"一等奖。
2012年, 区政协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徐树安主席更加重视文史工作,提出了编写《老长安》系列丛书,由杨育民副主席负责,董委员仍被委以重任,担任该丛书主编。董委员提出了编写丛书的十几条意见、方案,区政协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丛书第一部已经付印。
无愧政协委员的荣誉
董颖夫是长安区政协连任五届的委员, 资格最老, 年龄最大。 长安区政协学习提案委主任李府战十分感慨地说:“一般委员年龄到了55岁就到站了,而董委员被区政协一再提名留任, 可见董委员在长安人心中的威信和作用。"
董颖夫提了100多件提案和建议,80%被采纳, 他所提的提案内容广泛,涉及面广, 有长安发展战略方面的精辟之策,也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城乡建设、生态建设和民生方面的细微之论,大到战略方针,小到一条路名,一座桥,无不充满激情、智慧、思辨和责任。
他在提案中的不少事例,已在《一个基层委员的参政情怀》中作了报道。时过三年,董委员又做了哪些?
长安区政协提案委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董委员在长安区政协十二届五次,十三届一次、二次会议以来提交提案及办理情况的汇报总表,我们数了一下,共二十件,还有已经印发的专题调研报告3份,这些提案和专题调研,大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大都被采纳和落实。
在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 董颖夫就长安文化建设谈了几点建议,所提的几点建议会后作为提案交由各方承办, 效果很好, 为长安区“三馆一中心"、长安文化广场、 5所中心文化站的建成发挥了“献智" 作用。 对不符合要求的街道名称、 小区名称进行了更名。该提案获政协优秀提案奖。
长安区委书记聂仲秋在“关于长安进行柳青文化品牌建设" 和“关于在区行政中心挂‘四大班子’ 牌子的提案" 等7件提案上批示: “提案非常好,很有针对性……这些提案即是区委、 区政府工作的重点, 又是群众关心、 关注的热点, 也是当前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点……各级各部门应积极承办, 切实负起责任,专题研究调查, 提出解决方案,加快推进落实,务求取得实效"。区委副书记王福林亲自督办,区四大班子的牌子挂起来了。区长杨建强在董委员提出的“关于长安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等八件提案上也作了同样内容的批示, 常务副区长仵江专门督办, 召开了两次督办会议, 由于“建议" 涉及方面多, 区政府召集发改委、 水务局、 林业局、市容园林局、 环保局等6家单位分别就提案所涉及的事项认真办理,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1年10月,长安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社会各界公祭井勿幕先烈活动。董颖夫在公祭仪式上代表社会各界宣读祭文。
乐善好施为乡里
董颖夫在家乡多次捐款做公益事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办纸厂时,他都年年捐款。马王街道拓宽改造时,他捐款一万元;沣灵路重修时,他捐款一万元;马王街道通往火车站南货场的道路,他筹措了两万元,交当时的村干部修路,村里安装变压器他捐款,五六队修村里主干路他捐款,盖学校他捐款。村里每每耍热闹他捐的数字最大。通往火车站北货场的另一条出村道路,他反映了好几年不能落实,最后以提案的方式争取到7万多元,道路终于修通了。实行合作医疗的头一年,他主动回村,把马王北村村民应交的费用全交了,在村里传为佳话。去年,村里举行村文化室城隍庙落成典礼,他捐出一万七千元,同时给北门社60岁以上老人发100元“敬老金",倡导敬老爱老,关怀“空巢" 老人, 此举又一次得到全村人的称赞。 2012年, 董委员向区慈善会捐资5万元, 又联络了十多名朋友共同捐资数十万元,他多次在区上组织的扶贫济困活动中带头捐款。
今年,他又为村里办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请《西安晚报》记者来马王采访,以《马王村》为题进行大篇幅宣传报道,马王村的历史文化被更加广泛关注传诵,知名度空前提升。接着,《西安晚报》刊登了西安老文史干部,八十多岁的葛慧老人的文章《马王,西安城起根发苗的地方》,对《马王村》这篇长篇报道进行了高度肯定和赞扬。另一件事是今年教师节前,他又出资赞助原沣西小学四十多名老教师游长安,看长安,使老教师们很受感动。
村里人都说:老董又给咱村里办了一件好事,是十万八万买不来的,他挖出了村里的无价之宝,传给后人的也是传世之宝,是用金钱不能衡量的。区政协领导认为,董颖夫在长安区政协委员中是一个旗帜性人物, 肯学习,善思考,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最难能可贵的是敢于说实话, 有奉献精神。在董颖夫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横渠先生张载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杰)11月1日至3日,民进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暨特约通讯员培训班在西安举行。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黎晓英、民进陕西省委会主委刘宽忍等出席开幕式。会议传达学习了民进全国宣传...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