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维博
高速封路, 满城口罩,出门迷路, 学校停课, 继史上最严重的雾霾袭击东北后, 全国很多城市都成了“雾都",就连风光秀丽的海南岛也笼罩上“灰纱",“雾霾满面" 已拉响了“警报"。 去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呈现持续时间长、侵袭范围广、造成影响大、产生污染重等特点。面对雾霾,各地全面拉响“警报",应急响应不断,停驶部分公务车、 企业减排或停产、部分工地停止作业等等,但可以发现, 雾霾污染却未见明显好转。我国确实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上下了大功夫,然而雾霾却“久治不愈"。
省政协委员、 民革西安委员会副主委王选建议:
一、 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 调整产业结构。 近年来愈发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与“三高" 产业和产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认为京津冀等主要污染地区都是钢铁、 水泥、 电解铝、 玻璃等落后和过剩产业多, 燃煤多的地区, 要改善这些地区的大气质量,以上这些不合理的落后和过剩产能必须淘汰, 以及这些产业结构和布局,必须调整。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淘汰落后产能将腾挪出更多的环境空间、能源空间、土地空间、产业发展空间,用以发展轻工、食品加工、高科技技术等附加高、耗能小的产业。
二、落实监管责任,建立问责制度。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追求经济增长仍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面对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多项任务, 做出抉择的困难很大。当前多个城市出台“应急预案",启动联防联控机制, 但区域联防联控存在利益纠葛深、资金缺口大、法规约束弱等问题导致地方各自为战,治霾积极性不高,不能真正联防联控。有些政府担心影响了经济、税收和就业,一边还旧账,一边欠新账,只把高污染、 高耗能企业搬离到离开建成区的附近地区,即使环评发现项目问题,仍未被叫停。整治大气非一日之功, 领导干部不能因为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而忽视治理大气这种更像是给后人用来乘凉的栽树行为,仅调整干部考核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让治污从源头开拓,提治本之策。
三、 以法律为保障, 靠科技创新治霾。 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多想办法, 多动脑筋, 既要依据有力的政策、法规管理环境, 又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保障,包括吸取和借鉴国外治污减霾的经验, 确保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在技术上可行, 在经济上合理。 治理措施要让群众知晓, 治理成果要让群众满意。 而对没有科学依据,技术上不可行, 经济上又不合理, 造成治污进展缓慢, 成效不明显的要严格问责, 兑现奖惩。
四、 科学决策、 抓准方向、找准突破口,精确治理,找出造成雾霾的主因和主凶,这样,只要措施对路,技术保障、力度到位,才能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削减雾霾,加速空气质量达标和维持改善, 解决广大市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蓝天白云。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共商)4月14日,由韩国进口业协会率领的24家韩国企业与150家陕西企业在西安举行了“一对一"的采购洽谈。同时,省商务厅与韩国进口业协会签订了陕韩合作谅解备忘录。韩国进...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