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军礼焦瑾
近日,在民政部主持的“贯彻两办意见、推进殡葬改革暨第四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中,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指出: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必须遵循节地生态葬法的客观要求,大力倡导树葬、深埋、海葬等其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清明节前, 记者调查发现,树葬经过多年推广,虽被一些人接受,其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
13年间400人接受树葬
“若有来生,我愿为树,与风为伴,用雨浇愁;若有来生,我愿为树,落叶之灵,锁尽深秋……"“我要站成一棵树, 一棵自己喜爱的风景树,向蓝天索取伟岸,向生命索取郁葱……"
这是悬挂在墓园树葬区外面的宣传语,诗性的语言阐释着人与树的关系和厚重的生命哲学。据阎良汉皇树葬墓园经理冯林庆介绍:“传统安葬历经了几千年的岁月,要转换到生态安葬,人们的观念需要经过长期转变。所以,宣传、引导生态安葬是一项重要工作。"
记者从霸陵墓园一位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其实西安市的好多墓园并没有树葬区,有树葬区的墓园里,接受树葬的人也为少数。
阎良汉皇树葬墓园始建于2001年,墓园一建成,包括树葬在内的生态安葬方式和设施就开始引进、建设。 作为树葬较为成功的墓园,在老的树葬园区内,共有约400人入土为安。 这几年随着政策的不断倾注,在这里接受树葬的人数每年约以10%的速度增长。
树葬是向生态环保迈出一大步
在老树葬区,记者看到,许多逝者已经安葬于塔柏之下,墓碑像一个个伏地倾斜的小方桌立于树旁。上面刻着逝者的名字和安葬日期。这样精致的隐于树下的袖珍方墓,有些旁边已经放有新祭奠的花环等。
新建成的树葬区有12亩地,已长成的塔柏有2500多棵。每棵树下至少可以安葬一人,如果要求合葬,也完全可以满足要求。新的树葬区将更加的生态环保,采取区别于以前的方式,其主要表现为不再在每棵树下立一座碑, 而是在外围立一个大碑,碑上镌刻园内所有安逝者的名字,每个名字对应一个编号,而每个安逝者归属的树上也有一个编号与之呼应。这样不仅方便祭奠者认祖归宗,清扫先祖墓位,而且大量地节约了石材,向生态环保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面子"成生态殡葬最大阻碍
对于树葬的理念, 记者作了随机调查。 调查发现, 约40%的人对于树葬表示不了解或者无所谓, 赞成和不赞成的人数约各占30%。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否应该树葬, 得听从死者生前意愿。
前来墓园为父母扫墓、今年五十多岁的秦女士说:“我经常跟儿子说,以后等自己老了,能捐出去的器官都捐了,不能捐的一把老骨头简单入土就行了,但不一定非要弄一个大坟包。"
同样去扫墓,在阎良工商部门工作的张秦香表示,自己的父亲采用的就是树葬方式。这种方式既节约土地,又为父亲选了一株葱郁的塔柏做卫士,实在是不错的选择。她的母亲今年已近八十高龄,对这种方式也表示认同。
市民章先生对于安葬方式没有过多观点,但对于墓地价格似有担忧,他说:“怎么葬只是个形式,接不接受关键是价格。"
对于树葬,为什么大多数人难以接受呢?西安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殡改办科长于长江分析认为:“生态环保的殡改理念,目前人们普遍接受并表示支持,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理念上已经较为先进可以支持,但行动上仍然滞后。"中国人普遍认为刻碑立传是对亲人一生的肯定,而墓地的排场也反映着子嗣的社会地位。“面子"问题成为了生态殡葬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阻碍。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民俗文化专家韩养民认为:几千年形成的殡葬习惯, 可谓根深蒂固,所以树葬只能作为新的风尚、新的方向进行提倡,至于大规模地实现,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程。
于长江认为,以树葬为代表的“绿色安葬"避免了“青山白化"的污染现象,也符合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但风俗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基础工作首先要做好,以实际行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新闻推荐
记者维博高速封路,满城口罩,出门迷路,学校停课,继史上最严重的雾霾袭击东北后,全国很多城市都成了“雾都",就连风光秀丽的海南岛也笼罩上“灰纱",“雾霾满面"...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