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荣 实习生 罗亚秀
2012年,陕西省列支3000万元,资助西安建设300个社区老年餐桌,每个资助10万元,服务于社区周边高龄、独居、空巢等经济困难老人,同时,兼顾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遇到了难以破解的问题。
刚需却难以为继
据国棉六厂养老服务站站长杨爱丽介绍,国棉六厂共有民主坊、平等区、自由区、勤俭区、前进区5个小区,60岁以上老人接近2800余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空巢老人将近400余人,平日里老人们的“吃饭"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难题。
今年2月, 六棉前进小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创办了居民养老服务站,主要为附近60岁以上的高龄、空巢和特困老人解决吃饭难问题。餐厅每天提供中、晚饭,收取10元餐费和2元的服务费,运行几个月老人们普遍反映较好。
“每天中午有20多人在这儿就餐,都是60岁以上的,身边有无子女的,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会派专人送到老人家里。"杨爱丽说,老年餐桌的菜谱每天都不重样,完全根据老年人的口味、要求来制定,以低糖、少盐、少油、绵软为原则,荤、素、豆类、粗粮、细粮搭配。
“自从社区办了老年餐桌,我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家住六棉民主坊的76岁老人刘生毓说,孩子们都要上班,白天他一个人在家,年纪大了,买菜做饭太麻烦,出去吃又贵又不合口味,过去吃饭几乎都是在家凑合,现在可以吃上可口的午饭了。
快乐了老人,愁煞了管理人员。按照《关于2012年“社区老年餐桌"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区(县)政府应当为“社区老年餐桌"设置必要的公益性岗位。但六棉前进小区却没能申请到公益性岗位,8名工作人员只能自己花钱雇。
“老年餐桌开始创办时,灞桥区民政局给了6万元的资金补助,但每月房租、人员工资、水电费及日常开销,常常是入不敷出。"杨爱丽叹着气说,从开办以来,几乎每天都在赔钱。
同样,纺织城汽配社区春意居家养老服务站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虽然灞桥区政府为服务站提供了22个公益性岗位,但服务站的日常维持费用,还是让他们经常吃不消。
“我们一周提供六天饭,每天两顿,餐费大约10元左右。"汽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徐惠静说,尽管政府每年都有资金补助, 可是面对每个月的日常开销,也只能勉强维持。
按照规定,省上列支3000万元用于老年餐桌的建设, 每个餐厅补助10万元,分5年发放,每个老年餐厅每年补助2万元。
徐惠静告诉记者, 这个钱他们也拿到了, 但相对于每月一万多的开销,这点钱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安各个社区的老年餐桌主要由社区承办,都是自负盈亏的模式, 除了启动资金和个别公益性岗位外, 政府几乎没有任何补贴。有的老年餐桌长期入不敷出,最后不得不选择关门。
2013年5月,碑林区东仓门社区办起了“夕阳红老年餐厅",每月收取180元为老人每天提供一顿午餐,为社区附近50余名老人解决了“吃饭难" 问题。但在8月12日上午,记者看到这里已被一家活动中心代替。
“虽然老年餐桌很受欢迎,但运营几个月来,亏损很大,几乎每天都在亏损。 "东仓门社区主任段建秦说,老年餐桌没有任何资金扶持,平日收的钱也仅够米面油费用,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关门。
破题尚需政府社会聚力
记者从西安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 西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约125万, 占总人口比例的14.43%, 而西安市老年餐桌总数为290个,其中城市209个, 农村85个,远不能满足老人年的生活需求。
“西安市所有的老年餐桌都是由社区自己创办的,而成本、服务、场地是老年餐桌面临的三大难题,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转变思路,改变经营模式。"西安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处处长刘绪勤说,老年餐桌要在服务上下功夫,在价格合理的基础上, 用服务和价格满足老人需求, 必要时可以联系辖区内的单位食堂或与餐饮部门合作,提倡有资质的企业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要把老年餐桌办好,首先要确定由谁来提供服务这个问题。"省政协委员吴志红认为,老年餐桌必须定义为公益性,资金可由政府、企业赞助、家庭三方共同出资,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政府一定要未雨绸缪,跟得上时代变迁。
省政协委员高合元说, 老年餐桌完全由社区来承担并现实, 政府应该出台统一的扶持政策, 并对其进行专项资金补贴,努力把老年餐桌办成“老人开心、子女放心、政府省心"的民生工程。
新闻推荐
□记者李琨记者近日从省教育厅获悉,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8.48%。按学历层次划分,本科生就业率最高,专科生其次,研究生垫底。为何出现这一现象?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研究生就业率...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