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东 谭志学 本报记者 李睿
冬日的暖阳照耀在山地大棚种植基地上,时时看见菜农忙碌的身影;山洼洼里果农忙着对果树进行涂白、修剪,处处洋溢着他们喜悦的欢笑……安塞大地似乎让人看到了丰收的金黄,散发着醉人的馨香。
“我们将全面实施‘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做大棚栽产业、做优苹果产业、做强草畜产业,大力兴建一批区域化、特色化生产基地及规模乡、专业村、特色户,实现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个翻番!”安塞县委书记吴聪聪、县长杨宏兰如是说。
1、棚栽业犹如“印钞机”
2012年投资8万余元建起两座新型五代大棚的菜农张兴斌,打量着已经上市的两棚茄子,嘴角眉梢都是甜蜜的喜悦:“按照现在1.2元的价格,卖完后足足可收入8万元呐!”
像张兴斌一样,镰刀湾乡史川村136户菜民通过发展棚栽产业均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该村现有273座新型大棚,棚均收入7万元,仅大棚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就达8000余元。
这是该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营销品牌化,鼓起农民“钱袋子”的一个缩影。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安塞棚栽业由起步初的21棚,发展到目前的5.05万棚,已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高桥、沿河湾等6个蔬菜专业乡镇和75个蔬菜生产专业村,打造出了安塞茄子、侯沟门黄瓜、宋庄小瓜等果蔬品牌。截至2013年底,全县蔬菜总产量22.3万吨,产值5.75亿元,棚均收入稳定在1.5万元以上。棚栽业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有9500户农民依靠棚栽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2、苹果业就是“摇钱树”
真武洞镇陈家洼村是闻名遐迩的苹果专业村。在果农郭成宏眼里,自家8亩纵横成林的苹果树,俨然就是一棵棵“摇钱树”,每年10万多元的苹果收入让他高兴得总合不拢嘴。陈家洼村有苹果面积1600多亩,人均苹果面积2亩,去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1万元。
安塞是苹果最佳适生区。作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延安市“苹果北扩”的战略机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行大户承包、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整村推进的模式,先后出台了《“三级联创、五长办点”苹果幼园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苹果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县财政每年列支果业补助资金1000万元以上,从2007年起全县每年新增山地果园5万亩,推动了苹果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迅速嬗变。
截至目前,全县苹果面积累计达到40万亩,是“十五”末的3.5倍;远销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城市,出口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有27678户农民依靠苹果产业过上了小康生活。预计今年苹果产量达10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可达3051元。
3、草畜业俨然“聚宝盆”
“安塞地椒羊肉”以鲜而不膻、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品质闻名陕西乃至全国。“铁锅炖羊肉”、“荞面饸饹羊腥汤”是豪放的安塞人接待贵客的美味佳肴。去年10月9日,“安塞地椒羊肉”直销店在西安高新区挂牌营业,标志着该县在农副产品营销品牌化方面迈出了铿锵脚步。
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各类养殖户5708户,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01个,其中千只以上养羊场55个,年存栏羊子16万只,年出栏羊子6.48万只,养羊户人均羊子纯收入达4800元。
位于坪桥镇屈家畔村的腾飞牧业有限公司是全县最大的一个养羊场,自动化饲养程度让人耳目一新。“这个羊场是去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的,现在共舍养2000多只羊,既有我们自己的,也有村民送来育肥的,年出栏羊子3000多只。现如今,羊场纯收入达50多万元!”羊老板王志军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安塞大棚菜”、“山地苹果”、“王家湾地椒羊肉”以及安塞小米、绿豆等特色名优小杂粮,正成为继“安塞腰鼓”之后一张张馨香而响亮的“名片”,已汇聚出一座座“绿色农业银行”,拉动安塞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疾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梅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科技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显现:——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创639.98亿元新高,首次跃居全国第四位,比上年增长20%。——全省8个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