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后治渭时代怎么办? ——聚焦《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年-2017年)》

来源:陕西日报 2015-07-15 18:48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陈艳 实习生 李宇轩

自2012年开展渭河水质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以来,陕西省利用三年的时间,使渭河三年变清的目标如期实现。为继续巩固治理成果,形成渭河水污染治理常态,日前陕西省出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的《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开启了后治渭时代。在原来三年治理的基础上,进入巩固提高阶段。接下来的三年中,陕西省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巩固提高渭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又将达到怎样的目标?让我们一同来关注。

  关注一: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

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共同生命体的理念,以建设生态渭河、景观渭河、安澜渭河为目标,要求再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17年,渭河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西安、咸阳段水质明显好转。流经城区河段建成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城中河,流经乡村河段建成堤净、水清、有鱼虾的生态河。对渭河干流水质和主要的支流(干渠)水质提出了具体的控制目标:渭河干流杨凌以上河段稳定保持Ⅲ类水质,即化学需氧量达到20毫克/升,氨氮1.0毫克/升,溶解氧5毫克/升;杨凌以下河段保持Ⅳ类水质,即化学需氧量达到30毫克/升,氨氮1.5毫克/升,溶解氧3毫克/升,且月均值达标保证率大于85%。宝鸡出境断面达到Ⅲ类水质,咸阳、西安、渭南达到Ⅳ类水质。

   关注二:围绕五大任务,将渭河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

《方案》提出,渭河污染防治下一步将围绕5项主要任务开展。

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保障治理设施正常运营: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三年内分流率达到60%以上,西安市达到70%以上;促进再生水利用,加大向工业企业、景观水体、市政杂用和农业灌溉供水,到2017年,沿渭各市(区)、县城和工业集中区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25%、15%和30%;加强污泥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实行污泥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到2017年,西安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其他市(区)达到75%;加强生态湿地建设,在渭河干流两岸、污染较重支流入渭口以及重点排污口,建设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湿地;加强城镇和农业节水,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发展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禁止新建扩建造纸、化工、印染、果汁和淀粉加工等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淘汰严重污染水体的落后产能;加大治理产业聚集区水污染,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产业区污染治理,健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保无违法排污行为;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推进污染减排,实行等量置换;整治重点行业水污染,每年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重点针对煤化工、石化、食品加工、电镀、造纸、印染、制药、农药、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确保企业达标排放。

抓好化肥施用和规模化养殖管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广发酵床、干清粪、制造有机肥等技术;控制化肥污染,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继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统筹规划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开展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屏障:抓好中小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全面恢复水域生态功能,加强健康小流域保护,将中小支流水土保持列为重点治理区,控制流域植被侵蚀,减少入渭泥沙;建设渭河生态屏障,全面开展渭河两岸的绿化美化工作,在堤防临水侧20米护堤地种植低矮景观树木,在堤顶两肩栽植行道林,在背水侧50米护堤地内栽种经济林和绿化林带,城市段适当增大堤防背水侧绿化林带宽度;将渭河的生态治理与秦岭的生态保护相结合,初步建立起以南北两山为屏障、以渭河绿色走廊与主干道路为骨架,以河滨公园、沿河湿地和城市森林为主题的渭河流域整体生态系统框架,使渭河的生态治理和秦岭生态保护相互促进。

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量监控网络建设,保障生态流量;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成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建设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设立保护区标识;建设水质量监控网络,完善渭河干流和支流水质监测布点。重点监控渭河沿岸工业园区、重大风险源;提高生态基流工程调蓄保障能力,全面清理渭河流域的中小水电站,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对秦岭72峪水资源进行有效控制管理,限制或禁止对其水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高效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水,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保障枯水期生态流量。

 关注三:严格实施七项保障措施,利用经济杠杆推动渭河水环境质量改善

在落实责任分工上,省政府建立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方案进展情况,指导、协调、检查三年方案实施情况;《方案》要求陕西省各有关部门要宜居分工齐抓共管,形成治污合力。

在目标考核上,加大污染补偿,省政府每年对各市(区)、各相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严格落实污染补偿制度;

在执法力度上,强化环境监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支持环境公益诉讼,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起诉环境违法行为,严格管控渭河排污口,重点监控渭河干流排污口;

在价格税费上,完善收费政策,加快水价改革,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低于污水处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置成本。

在科技研发上,加大资金投入,研发集成渭河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技术,制定严于国家的地方排放标准,每年开展一次渭河生态环境健康评估工作。

在加强信息公开上,鼓励公众参与,公开环境质量信息、排污口信息、重点排污企业名单,推行企业要全面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

在坚持项目支撑上,实行清单管理,渭河水污染防治要继续以项目抓手,把生态修复项目、污染防治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做实做好,切实强化项目支撑。

 关注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保护渭河的治理,也要维护经济的发展

方案提出,要确保每一个污水处理厂都要满负荷地去运行,达到效率最大化,并且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下游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建设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湿地。挖掘沿渭各段历史文化,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项目,真正把渭河打造成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以生态保护、环境教育、科学研究、观光休闲农业、高效示范农业和生态旅游为目标,将优质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带动沿岸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补充增加渭河生态水量,全面提高渭河纳污和自净能力。

新闻推荐

点石成金花谷成景 ——凤县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韩秀峰武丹通讯员刘涛田俊雅对许多人来说,秦岭深处的凤县是神秘的,也是令人神往的。这神往,不仅来自她打造的月光城,挖掘铸造的羌族文化,还在于她与生俱来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自然,在于风景万变中...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后治渭时代怎么办? ——聚焦《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年-2017年)》)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