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江舟
暑假里,青少年宫唱起“空城计”,科技馆里空空荡荡,各类博物馆无人问津,动物园、植物园亦是门庭冷落,唯有被国家明令禁止的各种补习班火爆异常。这不禁让人感慨,到底是孩子们好学,还是家长们无奈,抑或是全社会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
在本次走访中,大部分青少年宫缺失公益服务功能让人惋惜。这其中固然有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影响,而导致社会教育场馆“变质”更重要的因素是社会需求改变。
西安市青少年宫一位工作人员曾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特长班的目的大多都很功利,英语兴趣班这类能给学校学习给予辅助的课程十分受欢迎,绘画、声乐、乐器等能给孩子升学加分的艺术类项目更是受到热捧。而孩子们喜欢什么,感兴趣什么,反倒成了次要考虑条件。”
青少年宫是为青少年服务的,试想当各类展出、比赛、活动已无法吸引家长,甚至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即使成功举办,又能有多少受众?试想当学生扎堆的想要学习对自己升学有帮助的课程时,青少年宫又怎能不将课程安排一改再改,以迎合整个社会的普遍需求?
可以说,青少年宫的“变味”,有其自身因素,有市场竞争因素,更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影响的因素。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谢雨锋认为,我国当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家长、学生都十分被动地围着考试、升学转圈。学校为什么要顶风偷偷给学生补课?老师为什么要冒险把学生带到校外补习?家长一边掏着高额的补习费用,一边心疼孩子;学生一面痛骂考试,一面又不得不静下心来继续学习。开学期间学习,放假期间学习,白天上课学习,晚上放学还是学习。究竟这样的努力能给中国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未来,这只能在几十年后由后人评说。
面对千军万马独木桥的教育大环境,学校是无奈的,因为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生源;家长是无奈的,明知虽不忍,却又怕害了孩子的前程;学生更是无奈的,就算再想去操场跑跳,去夏令营、少年宫体验,奈何书包里还有一堆作业在虎视眈眈。如此看来,青少年宫“不走公益走市场,不办活动办培训”的举动似乎不难理解了。
假期里,孩子们到底该去哪儿?父母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问题值得全社会深思。
新闻推荐
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受到社会的关爱。本报记者刘强摄本报记者张斌峰通讯员刘公望包括尘肺病在内的职业风险,是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产物。控制与减少职业风险,努力增强劳动者的工作安全性,是政府、用人...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