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李先生是一名高校退休教师,近三年来他经常感到双手力量减弱,并会出现手麻木,行走时老感到地面不平,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在多家医院就诊后,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很多医院都建议他手术,将其中一节颈椎椎体部分取除,再放一个人工的“网”进去支撑住。但老李上网查询后有些担心,手术后会不会出现文献上说的支撑网塌陷或脱落,从而导致症状加重。于是,他没有去手术,一直拖了3年。
拖来拖去,前不久,老李在一次活动后突然出现左胳膊抽痛,疼痛让他难以忍受,复查了颈椎磁共振才发现,颈椎受压程度比以前更严重了。最后,他多方打听,了解到西安交大二附院贺西京教授团队开展的个性化颈椎假体效果不错,于是慕名找到贺西京教授。
了解了老李的担忧后,贺西京教授告诉他,传统的颈椎椎体次全切手术后,一般采用裁剪的钛笼支撑在椎体之间。这种钛笼支撑点少,而且与椎体贴合度不是很好,在临床中确实经常会发生老李所担心的情况。因此,近年来,贺教授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及解剖数据分析,最终研制了一款获得国家专利的钛笼。这种钛笼支撑点增多,而且完全按照患者的解剖特点进行设计,并通过3D打印技术,量身定做一个内固定假体,这种方式可最大限度减少传统方式引发的并发症。最后,贺西京教授主刀将属于老李的个性化3D打印钛笼装进了老李的体内,钛笼的匹配程度完全与设计的一样,可谓是量体裁衣。看了手术后的X片,老李赞不绝口,不仅症状明显减轻了,他所担忧的问题也彻底解决了。
近年来,贺西京教授团队发现颈椎病治疗中存在一些并发症,而这些都与传统治疗方案有关。他们从并发症发生原因入手进行研究,进行了大量创新,分别开展了上、下颈椎个性化内固定物研制。
上颈椎方面,他率领的团队先后研制了三代共四种人工寰齿关节,获得了四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设计了一套能够自行复位的解剖钢板,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也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下颈椎研究中,该团队研制了三种不同的关节和钛笼,获得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两项发明专利,对传统手术影响患者活动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多种并发症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在国家号召技术创新以及应用3D打印技术的背景下,贺西京教授率领的团队率先将3D打印技术、将个性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颈椎内植物应用于临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华商报记者 卢红曼 通讯员 臧全金
新闻推荐
时间:2016年4月19日 地点:西安市中心医院“如果不是医生及时抢救,我和我家都完了”
火吻无情,2016年4月19日的晚上,37岁的张先生经历了一场“生命巨变”。张先生是西郊一个企业的锅炉维护工,哪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给锅炉进行维护和清洗,当爬到锅炉顶开始作业时,突然一声巨响,锅炉爆炸,张...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