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华
一方清代嘉庆年间(1808年)的墓志,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创业史。近日,笔者在王家河街道办事处杨树沟村一户居民家中,见到一方清代墓志。笔者仔细研究铭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在烽火连天、天灾不断的动荡年代,郭满老人带领家族辗转迁移,创业立基,教化子孙的艰辛和不易。
这方墓志铭,保存完好,长60厘米、高40厘米,青石制作,竖书阴刻楷体铭文,共24行,字体工整、笔法稳健、字迹清晰。
文字为:皇清显考郭公墓志公姓郭氏,讳满,字万善,本系山西汾州临县人。父讳如全。以康熙年贼乱故移陕省宜君县南要险住。不数载岁遭凶歉,衣食无资。复走同邑永宁赵家河绥定厥居。其劳于征途也若斯传至。□公抚再迁之辛艰,奋一身之膂力,夙兴夜寐,家业克勤,朝饔夕飧,用度克俭,迄今想□公之为人,犹慨然见古唐之遗风焉。□公原配任氏,育子二,育女二。继配薛氏,育子一,育女四。长曰登福,业农事,娶魏氏。讳学曾。次曰登龙,谋生理,娶寇氏。讳廷柱。三曰登庸,身列胶庠,娶元氏,讳驮。公女□任氏出。公女长女,适王门,讳统。次女适赵门,讳绪。任氏出一女,适崔门,讳寒。四女适余门,讳自有。五女适黄门,讳中元。六女适马门,讳知魁。薛氏出育,孙男五,孙女一。一名□,二名□,三名转。魏氏出五。一门之中,枝叶成荫。虽云先德,亦非公所积累而成哉。公生于乾隆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嘉庆十三年润五月十六酉时,享年六有九。卜吉八月二十七日辰。临空之时,以志嘱余,余不文,仅录其实,以示不朽云。邑儒学生员眷晚生李发贵撰文并书。孤子郭登福庸泣血纳石。嘉庆十三年八月谷旦。(注:因年代久远碑文部分内容缺失,文中以□代替。)
从文字知:墓志铭的主人郭满,字万善,山西汾州临县人。早年为了躲避康熙年间的贼乱,从山西迁徙到陕西宜君县南边居住。过了几年宜君县发生天灾,家中衣食全无。于是带领全家来到同官县永宁赵家河(今王家河街道办事处碳窠沟村)居住。郭满每天早起晚睡,斩荆披棘,开垦荒地,辛勤劳作,衣食节俭。现在回想起来,老人的勤俭作风堪比唐代古人的创业精神。郭满育有3个儿子和6个女儿,长子郭曾,务农,次子郭廷柱,经商,三子郭驮,读书人。女儿分别嫁给了王、赵、崔、黄、余、马等家。现在郭氏家族已是枝叶成荫,人丁兴旺。这些功劳虽然是祖宗保佑下得到的,但也离不开郭满老人的辛勤付出!碑文由同官县儒生李发贵撰文。
墓志铭是研究古代社会原始文史资料,在考古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被称作“埋在地下的档案”。这方二百余年的墓志铭所记载内容,对研究明末清初铜川地区的人口居住迁徙、地理名称变更、先民开拓创业和丧葬习俗提供了更加翔实的资料。
去年8月笔者在上店村考察时,在一户居民家见到一块《明故文林郎四川资阳大尹温公墓志铭》,上面写道:“公讳举,字朝用,陕西西安府耀州同官县人,居南阳里上店镇”,刻于明朝正德十年乙亥。这块墓志铭曾被当成砌墙砖使用,万幸的是石碑基本保留完整,它的宝贵之处是证明了上店曾经设镇,是一块珍贵的历史见证。今年初去西柳村时,在村中一户门前见到一块斜躺的石碑,由于天色昏暗,字迹漫漶,只能模模糊糊看到“文林郎”几个字,大致判断为清代的石碑……这块残破的石碑如能完好保留,它字里行间一定记载着一个家庭、一个宗族、一个村镇,甚至一个地域,美好的过去和辉煌的历史!
新闻推荐
薛双娟从昨天夜里就下起雨来。下雨在初夏这个时节本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在充满雨声的睡梦里,我看到了已经离开四年的奶奶。四年前,端午节刚刚过去,也下了一场这样的雨。那场雨下了一天一夜,奶奶就是在雨...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