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帆 通讯员 白益军
4月28日至5月3日,在福建省莆田市工艺美术展览城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传来佳讯,耀州纳纱绣非遗项目传承人王丽丽的刺绣作品《门神》、纳纱绣作品《艾虎》分别荣获银奖、铜奖。
据了解,纳纱绣,又称纳绣、戳纱绣。是一种以极细密的真丝筛绢做地,有规律地按纱眼用各种颜色的绣线手工戳纳花纹的刺绣技法。针路规律匀整,花纹凸出,有强烈的织纹感和装饰效果。1966年出生的王丽丽,母亲是当时耀州区有名的刺绣爱好者,经常给孩子的衣服、鞋子上绣一些猫、狗、牛等,从小受母亲影响的她也慢慢爱上了刺绣。2009年参加工作调到县文化馆,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承办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国家级培训项目“刺绣、雕刻艺术”高级研修班。在西安实习时,她看到刺绣大师们的精美作品很受感动,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刺绣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培训结束回到文化馆,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刺绣创作上。
30余年的时间,她为刺绣创作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被多少人不理解。可她从不后悔,因为她在自己热爱的刺绣事业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她不仅成为了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而且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会员。她曾经荣获陕西省妇女手工艺能手、西部文化工作志愿者、耀州区纳纱绣传人等荣誉。
王丽丽的获奖作品《门神》看着不大,但要绣成作品却耗费了她全部的精力。王丽丽说,在一平方英寸的筛绢上,通常要绣制1000至2000个绣点,也就是说,每平方厘米面积的纳纱图案要绣制300多针,而且需要频繁更换不同颜色的绣线。一幅大尺寸的纳纱绣作品通常由数十万个绣点,100种以上的绣线组成。据统计,一名最熟练的绣工,一天也仅能绣制3平方英寸左右。一幅50平方英寸的纳纱作品大约需要绣制两个月的时间。纳纱绣工艺之精湛、繁复由此可见一斑。天气适宜还好办,尤其碰到暑天,长期低头工作,起来眼前一片漆黑,加之担心手上出汗,所以更耗时间。
今年8月王丽丽即将退休,当被问起是否还将继续从事这行时,她说,退休只是不在工作岗位了,纳绣已经融到了她的生命里,她将继续绣下去,活到啥时候就绣到啥时候。
新闻推荐
教研结合成就体育健康事业 ———记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吴贻晖
本报记者董唯韦他是学生眼中亲近儒雅的老师,他是青年教师心中的师者典范,他是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在繁重的教学之余积极参与体育教学科研工作,把体育事业和养生健康紧密结合,成就了体育健康事业。他是铜...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