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强文正在分拣报纸
冯志宏对冯强文说:“谢谢你,老校长!”
冯强文将报纸递给了郭秀花
本报记者 杨波海
11月26日上午10点20分,因病行动不便、足不出户的冯志宏老人正在家里的走廊前晒太阳,比他年长一岁的冯强文走进了他的家门,一声“报来咧!”随手将他订阅的几张报纸递到他面前。冯志宏喜出望外,连声感谢,他告诉记者,他天天都在盼着老校长来送报,他不能出门,但读报让他了解了外面的大千世界,让他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送报的冯强文老人是秦都区渭滨镇两寺渡村小学的退休老校长、老党员,今年已年届80岁。令记者惊奇的是,他义务为全村村民投送报刊信件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24年,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1986年,冯强文从咸阳市区的建国路小学调回两寺渡村小学任校长。当时村里的报纸信件送到村委会后,没有专人再投送,经常乱拉乱看,冯强文便主动请求村干部,让邮递员把全村的报刊信件全部送到学校。从此,他便义务承担起了为村民投送报刊信件入户的任务。1993年退休后,他在村上挂牌设立了“报刊信件收发点”,继续为各家各户投送报刊信件,直到现在80岁了,每天依然还奔波在全村的大街小巷,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两寺渡是个大村,设立一个党总支、四个村民委员会、十六个村民小组,主街道就有六条,除住户外,还有门店商户等。全村订阅各类报纸200多份,杂志10多份,仅《咸阳日报》就有45份,《陕西农村报》有26份。每天下午3点多,当天的报刊信件都到了,冯强文不急着分拣,而是组织村上爱读书看报的10多位老人一起读报,议论时事,直到下午6点结束,大家各自回家了,他才整理被拉乱的报纸,一家一户地分拣,谁家订的啥报,他都记在了心里。晚饭前,他先送完就近一条街的订户,第二天中午,再送完其他街道订户。就这样,他每天为村民送报纸杂志要走五六公里路程。
去年刚刚退休的东南坊村小学党支部书记王森堂前来拜访冯强文,他对记者说:“冯老师这种做法许多人不理解,多年来,他只管学校和村上的事,对自己家的事想得很少,一般人达不到。”
冯强文告诉记者,他有一个人生理念,就是“自找苦吃,自找乐趣”,他要真正按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为村民一家一户送报刊信件,虽然麻烦,但他图个高兴。每当他将报纸杂志送到谁家,都会得到热情欢迎,常常是问吃问喝,让他感到亲切,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同时,订户们也离不开他,天天期盼着报纸杂志。村民冯俊发连续3年订阅《咸阳日报》,他告诉冯强文,看《咸阳日报》都看上瘾咧,白天看,晚上睡觉前还要看,媳妇说,你把报纸当啥看呢?他说,看报就像吃肉夹馍,越嚼越香……
冯强文为村民订报刊、送报刊、宣传报刊,自己也坚持阅读报刊。从1987年开始,他自买油漆、粉笔,利用报刊资料自己组稿,义务为村上办黑板报,很受群众欢迎。在阅读中,他积累了大量关于两寺渡村的文史资料,编写了10本《两寺渡村村史文稿》,已经出版了3本,被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和方志办收藏。
24年来,两寺渡村干部换了几届,冯强文却一直坚守他义务投递员的岗位,连同义务办板报。他告诉记者,无论哪一届党总支和村委会干部,每年过节都要来慰问他,感谢他对村上的贡献。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他欣慰了。(C)③
新闻推荐
枣园九年制学校代重阳在参加教育工作的6个年头里,每周三是我最为企盼和欣慰的日子,也是教师缓解工作压力,进行自我情趣调控的日子,更是校园师生绽放笑脸的时刻。它已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读物,是...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