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钟楼广场建设项目采取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垫资、企业代建方式进行,是咸阳市旧城改造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在前期拆迁和建设过程中,34位企业家先后捐垫资6000多万元,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和谐拆迁,让利于民”是旧城改造工作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市旧城办全力打造阳光拆迁,使旧城改造工作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积极响应,催生出无限的群众力量。
作为咸阳市最大的城中村——北安村,仅用了50多天就基本完成测量评估、协议签订、村民搬迁及整村拆除工作。能有如此的工作效率,关键是以人为本,真正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今年62岁的张国栋是北安村的老村民,他告诉记者,他家的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盖的,未拆迁前,每逢下雨就漏,左右邻居都乱搭乱盖,巷道里污水乱流,到了夏天苍蝇乱飞,臭气冲天,实在不适合人居住。这次拆迁不仅透明、公开,拆迁方案获得村民的认同,而且政府补偿到位,平均每家都分到六七套房子,所以群众舍弃旧家,等着搬迁进花园住宅小区。
“旧城改造‘改\’的是群众的生活习惯,‘拆\’的是群众的‘命根\’,群众要承受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群众有什么要求都是合理的,我们都能够理解。”这是市旧城办全体干部对拆迁的共识。对此,市旧城办在工作中不是一味地要群众舍小家为大家,而是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把拆迁政策用足、用准、用对,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实施人性拆迁、和谐拆迁,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政府的关怀,理解拆迁的好处,从而主动配合拆迁。对于每一个旧城改造项目,他们都坚持兑现两种安置方式,一种是货币补偿,另一种是产权调换,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特别是在安置房建设上,周边环境、生活设施、户型、面积等方面都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同时,在拆迁过程中,对于22户原住房面积人均不足10平方米、享受低保的特困群众,无偿提供50平方米以上的安置房;对残疾人家庭,在政策之外还给予一定的经济照顾,确保弱势群体住有所居。拆迁群众通过对比算账,切切实实感受到拆迁改造的好处,都能理解和积极配合,目前有近5万群众在外平稳过渡。(B)⑤
新闻推荐
护士正在给小孩打针。护士正在给患者配药。医生正在给患者调制中药。本报讯(记者韩焱实习记者宋超)持续的冷空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严冬真的来临了!随着寒冷空气侵袭,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的...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