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腰带地区位于咸阳市北部四县,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约20公里,生活着81万群众,这里十年九旱,常年缺水,是咸阳市确定的市级连片特困地区。从2002年开始,经过第一个十年扶贫开发,群众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旱腰带地区脱贫的希望在哪里?
在全市第二个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即将实施之际,金秋时节,本报组织记者走进旱腰带原区沟坡,从东到西,历经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四县,探寻旱腰带地区脱贫之路、发展之路、富裕之路。
本报记者 刘涛 陈飞
宛若一条长龙的咸阳旱腰带地区,自三原由东至西到乾县,蜿蜒100多公里横亘在黄土高原。
“种了一料子,打了一抱子,收了一帽子”这句俗语,在旱腰带地区广为流传,也是这里农民过去生活的写照。
正因如此,改变旱腰带地区贫困面貌的“接力棒”,才一棒一棒地持续传递下来。
金秋时节,记者追逐着醉人的果香,看到一座座原本黄土裸露的土山,如今就像盖上一床床连绵不绝、暖和厚实的“绿被子”;那一片片闪着红光的苹果园、石榴园、柿子园,如同一条条缠绕在“龙身”的红色绸缎,这一条条舞动的红缎子,成为农民的“金腰带”和“钱串子”。
三原县一直在探索旱腰带的扶贫开发路子。早在1995年就采取“戴帽子,缠带子,穿靴子”举措。形象地说,戴帽子,在原顶发展经济林;缠带子,在原面植树造绿;穿靴子,在原底搞设施栽培。
“经过艰苦努力,帽子戴上了,靴子也穿上了,群众收入增加了。遗憾的是,这条带子就是难缠上。”三原县徐木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俊杰说,“原因在于干旱少雨,栽树难成活。一家一户的十数八亩坡地,根本没有能力打井引水。”
东接阎良、北望富平的徐木发展服务中心,所辖9个村的8个村有坡地,面积1.5万多亩。如今,仅核桃栽植就超过8000亩。
“现在水的问题得到解决,把坡地集中流转,让有能力的人集约经营。”李俊杰说。
两年前,经商多年的苟家村村民党小利,通过土地流转,承包1400亩土山,栽上核桃树。投资30多万元打出的深井水,无声地滋润着枝头的核桃。
类似土地流转,徐木就有两处——徐木村、永合村。流转的沟沟峁峁,水通路畅,树绿果红。
从2011年开始,鲁桥镇东沟村余家坡村民李清连,把自家8亩坡地流转给东沟小流域治理区,每年除2400元的土地租赁费收入外,他在这里务工的收入一年还能挣20000多元。
投资6000万元、占地5868亩的东沟小流域治理区,已成为全市小流域治理旱原改造示范基地。漫步基地,充盈眼帘的是特色建筑,植被花草,动物飞禽……
“这里已经成为游客自然观赏、园林体验、休闲散心、居住、舞墨、娱乐、美食的田园雅地。”基地负责人金军说。
而这治理区域,仅土地流转一项,每年可为东沟村群众增加200万元收入,雇用的200多名当地农民,每年务工就可往钱袋子装入400万元。
算着现在的收入,李清连笑得很舒心。(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琮杨卫宏)今年以来,三原县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有力抓手,紧盯全年各项指标任务,以制度监管、研判督导、分层督查、巡回检查为重要手段,全力抓好平时考核工作,有力促进各项指标任务落到实处,为实...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