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自秦人蒙恬于安徽泾县改良毛笔至今,毛笔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为人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其中也涌现出了诸多令世人称道的优秀笔工,他们的匠心精神,滋养着一代代辛勤的制笔人。他们或淡泊名利坚守良知,或敬畏前贤坚守品德,或辛勤耕耘坚守寂寞,或不计成本不改初心。在素有“中国宣笔之乡”的泾县黄村众多制笔人中,就有这样的一位制笔人——佘征军。
从“制笔梦”到“制笔人”
走进安徽宣城泾县的三兔宣笔厂,仿佛走进了一个农家大院,制作车间里,五、六个制笔工人正在低头忙碌,有的选毛,有的制笔,有的刻字,繁忙而有序。
厂长佘征军作为省民间文化传承人、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谈起宣笔如数家珍。宣笔的制作需经选料、水盆、制杆、齐毫、圆笔、修毫、装套、修笔等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笔管以竹、木、牛角、瓷、象牙等为主,讲究“心圆管直”。笔毫主要选自兔毛,羊毛,黄鼠狼尾,石獾、牛耳毫等。
“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和那些祖祖辈辈一样,成为一个制笔手艺人。”佘征军出生于宣笔制作世家,祖辈以制笔为生,曾祖父佘有生在清末就是本地有名的制笔高手。佘征军自幼受家庭和环境影响,对制笔情有独钟。1982年高中毕业后即进入泾县宣笔厂开始了他的宣笔制作生涯,也圆了他的“制笔梦”。
佘征军格外珍惜这个机会。进厂第一天,他就在心里暗暗立下了个目标:“我周围,只要我看得到的,我要做得最好!”
他的运气不错,先后师从陈翠花、余凤鸣、任中一、汤良骥等宣笔制作名师,系统地学习装套、水盆、配料等技艺。“在师傅们的悉心传授下,我才慢慢掌握了宣笔传统制作技艺的真谛。”
复古传统,也一直在改良
“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城笔亦佳;新制几支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谁谓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家。”这是著名书法家草圣林散之对宣笔的称赞。
成为泾县宣笔厂的一员后,佘征军凭着对宣笔制作技艺的执着和韧性,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虚心听取老艺人的指教,挖掘出汉代的“簪笔”,恢复了唐代著名制笔大家铁头和尚的“铁头紫毫”,恢复制作了唐代鸡距笔和适合佛家抄经的“小紫尖”以及宋代的诸葛改良的紫毫笔“江南净紫”、元代贡品“黄连笔”等,使宣笔传统品牌--“紫毫笔”重放异彩。
由于众多佛教圣地的寺庙抄写经卷和作法事都选用“三兔”宣笔。如何做到既不杀牲取毫,又保持毛笔“尖圆齐健”的品质,满足佛事活动的需求,这是佘征军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期反复试制,他终于生产出既符合佛教理念又保持毛笔特性的“素笔”,深受佛教界人士的好评,被称之为“禅笔”。
“我们的笔在配锋上就和别的笔不一样。”佘征军指着笔锋告诉记者,“所有配制锋口的环节我们都是在水中完成的,这在其它的制笔工艺中是没有的。因此‘三兔\’宣笔的笔型为独有的‘柳叶型\’,锋口明显,宜书宜画,收放自如。”
相信未来会更好
三兔宣笔厂何去何从?宣笔何去何从?如今的佘征军时常开始思考传承这个问题。如其他传统工艺一样,宣笔制作如今也面临着原材料、后继无人等一系列问题“。
“宣笔制作需要从小开始学,十来岁的时候心灵手巧最好,一般学成需要三年。如今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可愿意耐着性子学习三年制笔的人却越来越少。”谈到此,佘征军摇着头说道:“加上宣笔本身的制作技艺难、从事这方面工作人员工资低等问题,未来着实堪忧”。
为不让技艺失传,佘征军把在外地创业的儿子佘吉也给叫了回来。说起儿子佘吉,佘征军有些内疚,大学本科毕业后的佘吉,本来在外创业,日子过得挺红火,但是实在耐不住父亲佘征军劝,回家传承宣笔产业。
佘征军说,儿子回来后目前开始在互联网上帮自己推广宣笔。先不管以后怎么样,首先要保证这项技艺不会失传。
“好在现在中国人对传统文化逐渐重视,其中毛笔字和传统书画就受到了重视,相信宣笔慢慢地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会更好。”
新闻推荐
泾县讯(泾森)9月13日上午,泾县马头森林派出所接到琴溪镇马鞍村村民大锁报警称:有人在阻止他砍自家田地里面的意杨树,请你们过来处理。接警后,该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在现场调查中得知,因早些年大锁长期在...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