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朋友口中的“邻家女孩”,她是粉丝眼里的“气质美女”,她更是读者心底的“创作才女”。她就是来自泾县的90后新锐作家方慧。
“我是个爱观察和琢磨的人”
与方慧的对话,从那篇曾火爆网络的短篇小说《微博自杀记》开始。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微博控女孩被虚荣心绑架,发微博炫耀成瘾,渐渐把自己“作死”了的故事。2014年年初,这则长达5000多字的故事经过网友和微博大V转载后开始变得“家喻户晓”,并一度登上了当时的微博热门话题榜。
“写这个故事也是受到了生活的触动。”方慧曾在一次公开采访时道出了小说背后的故事:有一天吃饭的时候,邻桌一个独自吃饭的女孩发微博,发完放在桌子旁边,我瞄了一眼,她写的是“闺蜜聚餐模式开启!happy中~”然后附上一桌子菜的照片。但是我看了一下,她真的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在吃饭,对面也没有别的餐具。我就觉得太奇妙了。
“后来我观察了一下,其实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女孩,包括我自己。”方慧说,虽然说没有那么“丧心病狂”,但是发微博的时候潜意识里还是会美化一些东西,或者说,呈现的是自己生活中想呈现的某一面。“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的雏形。”
在去年11月出版的方慧首部短篇故事集《手机里的男朋友》这本书里,像《微博自杀记》这种题材新颖、引起年轻人共鸣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名短篇小说《手机里的男朋友》就是其中颇受读者追捧的一篇。
这则讲述了一对异地恋情侣长期依赖手机的故事,一经发表便成为微博热门话题,引发无数读者共鸣,被众多网友称为“至今看过写得最好的异地恋故事”。在谈到这篇故事时,方慧表示,故事讲的不仅仅是网恋和异地恋,更多的是说网络社交时代人们“手机里聊之不尽,面对面相对无言”的现象。
“我的性格里有一种敏锐的优势,更善于捕捉或者说探索埋藏在人性中比较微妙的部分。”方慧告诉记者,或许也正因如此,最后呈现出来的故事更能够让大家“心有戚戚焉”。
事实上,在很多读者看来,方慧的文字很少有那种汹涌澎湃式的起伏或曲折离奇的铺陈,反而自始至终都显得“从容淡定,不露声色”。“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字风格——表面波澜不惊,下面暗流涌动。”方慧如是表示。
“写作既是职业也是爱好”
“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别的都让它滚蛋!”这句方慧曾写在桌子上的励志语录,如今仍然是她漫漫写作旅程中的一则“座右铭”。
“从小就喜欢写作,也期待能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方慧回忆说,小学的时候,自己经常会省出零用钱去买童话书、作文选来看。“那是童年最大的消遣”,枯燥苦闷的日常生活里,这些故事和别人的生活能带给自己很大的乐趣,也是那时候,自己发现会写东西是一项很有趣的才能。
刚上初中的时候,方慧尝试写了一篇题为《这年我们十三岁》的诗歌并投了稿,没过多久,这首诗歌就刊发在了当时的《语文报》上,她坦言,这对自己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了各种零零碎碎的创作。”
2009年1月,第11届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揭晓,当时还在泾县中学读高三的方慧荣获二等奖。2011年春,时隔两年之后,方慧参加了第13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最终夺得一等奖。也正是在当年,她开始在韩寒创办的“ONE一个”app上发表《微博自杀记》为首的一系列小说,并成为“一个”的常驻作者。
回忆起初见韩寒的情形,方慧直言“跟设定的印象完全不一样”。“之前了解他都是通过媒体给他贴的诸如‘80后领军人物’之类的标签,觉得可能不好接触。”方慧说,但见面后自己才发现他本人非常随和、随意。
踏上写作这条道路后,方慧才发现“要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并不容易”。“小时候以为写作就是一项轻松自在、充满乐趣的工作,但走得越远越会发现,世界上任何一项工作,想把它做好都不会太轻松,都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和耐心。”方慧曾在采访中表示,写作并不是充满浪漫气息的轻松活,它是和枯燥、自我怀疑、腰背酸痛等如影随形与你相伴。“但这并没有成为我爱写作的阻力,写作既是职业也是爱好。”
眼下,方慧的短篇故事及《手机里的男朋友》正在各大书店和商城热销,刚刚结束国外旅行的她目前正在构思下一本书,“预计明年会和大家见面。”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国家环保部发布2016年第60号公告,授予全国40个市、县、区“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泾县名列其中。近年来,泾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为目标,持续推进生态...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