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绩溪县拿到了“中国徽墨之乡”这块“国”字头的名片。这不仅是对绩溪县徽墨历史的肯定,更让传承徽墨制作工艺,成了绩溪县不可推卸的使命。如何让徽墨企业在逆境中得到发展?如何让徽墨制作技艺得到传承?这是绩溪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徽墨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记者走进绩溪探访——
“天下墨业在绩溪”,作为徽墨发源地的绩溪县,有“中国徽墨之乡”美誉,徽墨产业是绩溪县的传统文化产业。绩溪县制墨历史悠久,起源于唐末,宋代徽墨业即已“流派纷呈,名工辈出”,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工艺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明清时期,绩溪徽墨达到鼎盛;民国时期胡开文地球墨获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冠绝天下。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前绩溪县徽墨的发展却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徽墨企业在减少
冬日,记者来到了位于绩溪县华阳镇的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墨厂,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生产性保护基地。
还没走进车间,远远地就闻到了沁人心脾的墨香。在车间内,记者看到,工人们正把黑色的原料放在墨墩上用锤子进行翻打。
胡开文墨厂的负责人汪爱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徽墨行业近30年。他告诉记者,公司每年的产量在40吨左右,而墨厂上世纪80年代建厂时的生产设计量是240吨,现在的产量远远低于当初的生产设计量。“人们书写习惯变化了,徽墨的市场萎缩,产多了也卖不掉,现在我们主要是靠接订单订生产量,接多少做多少。”汪爱军说。
除了需求小了,原料价格和人员工资的上涨也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目前,全县只有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拥有500亩桐梓林基地,其它企业的生产原料(松烟)基本从江西、福建等地购买。制作药用墨和高档墨所需的麝香、熊胆等名贵药材采购困难。上庄镇承文堂——胡开文徽墨厂负责人程锦福告诉记者,松烟的价格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吨几百元涨到现在的近一吨两万元;技术工人的工资也从当初的每天1块钱涨到了现在的每天100元。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不少小企业、小作坊被淘汰。据统计,绩溪县制墨企业(作坊)由2004年的27户锐减至目前的12户。全县生产规模仅100余吨,年产值约1500万元,2009年纳税22万元,2010年纳税10万元。与此同时,由于传统制墨工艺靠师徒传承,保密性强,各企业(作坊)自行掌握配方和技艺,相互缺乏沟通和整合,致使整个行业竞争内耗严重,影响规模扩大。12户企业中无一家产值达到规模企业标准,家庭作坊式企业达9户,部分属于半工半农,间歇式生产。
传承是个大问题
对汪爱军而言,市场的萎缩、原料的上涨这些都不是企业经营的最大问题。“学做墨的人太少了,人才的培养和徽墨制作的传承才是最大的问题。”他说。
徽墨制作是种传统工艺,到目前还是主要依赖手工,无法完全机械化生产,而技术工人是徽墨企业最缺少的。在胡开文墨厂,技术工人最年轻的都已经40多岁了,70年代出生的人几乎没有。
绩溪县文化馆馆长程慕斌告诉记者,在以前,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墨工工资和待遇都比其它技术工人高,还是很受人尊敬的,而现在,与其它传统工艺一样,学习徽墨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车间,记者看到,不少工人的身上都沾上了黑色的原料。“年轻人都觉得墨很脏,不体面,不愿意做了。”汪爱军说,“其实制墨的原料是非常干净的,只不过颜色是黑的,受到了歧视。”此外,徽墨生产劳动强度也很大,翻打原料的锤子就有好几公斤重,每天不断地重复翻打。另一道工序——练烟,则需要在缺氧的环境下进行,工人的体力消耗非常大,多数年轻人吃不了这样的苦。
去年,胡开文墨厂在全县招了三个学习艺术的大专生从事设计、绘画方面的工作,到最后只有一个人留了下来。汪爱军告诉记者,徽墨制作是门艺术,需要沉下心来,而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够做到这点。
据统计,目前绩溪县的徽墨专业人才只有54人,一般职工140人左右,高级工艺美术师2人。一线专业技术工人月工资待遇2500元左右,包括炼烟、制墨、雕模雕刻等岗位,普通工人月工资1000元左右,包括包装、描金等岗位。
在徽墨大师胡开文的家乡——上庄镇,风靡一时的徽墨技艺也渐渐被边缘化了,制墨企业也仅剩5户。在承文堂——胡开文徽墨厂的技术工人中,大多数年纪都是50岁以上。在负责人程锦福看来,随着人们书写习惯的改变,徽墨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徽墨制作的式微和徽墨企业的减少是必然的,现在从事徽墨制作和生产,更多地是种艺术的欣赏和手艺的传承,但是如果年轻人不来学习,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少了,徽墨制作的这么技艺的传承就成了问题。
徽墨逆境中的重生
2010年,绩溪县拿到了“中国徽墨之乡”这块“国”字头的名片。这不仅是对绩溪县徽墨历史的肯定,更让传承徽墨制作工艺,成了绩溪县不可推卸的使命。如何让徽墨企业在逆境中得到发展?如何让徽墨制作技艺得到传承?这是徽墨企业和绩溪县政府有关部门都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绩溪县徽墨制作的龙头企业,胡开文墨厂也同样承担着传承的使命。汪爱军告诉记者,他们企业每年都在招人,有兴趣学习徽墨技艺的,都让他们到厂里来。胡庆明就是当初被汪爱军拉到厂里上班的人,他从事的是墨模雕刻,这在徽墨制作工艺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环节,与普通雕刻有着很大区别,胡庆明家中有着祖传的墨模雕刻技艺。进了胡开文墨厂,胡庆明跟着家人学着雕刻墨模,逐渐培养了兴趣,短短几年,32岁的胡庆明就成了县内的行家了。
“徽墨的传承最主要还是要培养年轻人对徽墨制作的兴趣。”绩溪县文广新局纪检组长郑建生说。每年县里的徽墨企业都会举办进校园活动,走进县里的中小学和职高,向学生们展示徽墨工艺,让他们了解这门技艺。
而程慕斌则建议,企业在生产具有传统特色产品的同时,要努力挖掘具有旅游纪念性的产品。如书卷墨、手型墨等产品,在重点景区设立制作车间和经营网点,增加游客体验,供游人参观、选购。
绩溪县依托现有资源,凭借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各项有利条件,编制了促进徽墨产业化发展的新项目。目前,徽墨产业文化园大楼已投入使用,集产品展示、技艺传承、研究交流、旅游购物等功能于一体,将采用多种形式设立徽墨制作流程展示区、产品检测检验区、制作体验区、数据库和宣传演示中心、徽墨研讨及院企合作中心。
新闻推荐
绩溪讯 近日,绩溪县采取三项措施为经济困难群众提供阳光规范法律援助服务。该县通过绩溪县人民政府网向社会公告法援中心便民接待窗口的办...
绩溪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绩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