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姓名:黄祖光
职务:国网新源安徽绩溪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来宣城工作时间:2013年12月至今
绩溪县城往东,沿着登源河,往伏岭镇去。
再向大山深处走,崎岖的山道弯弯,无声的山谷不再静谧。
烈日下,工程车穿梭,挖掘机正忙,机声隆隆,在山间回响。这就是绩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
在灰尘飞扬的工地上,我们见到了黄祖光,国网新源安徽绩溪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温文而雅,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说话有浓浓的吴侬口音。一问,果然是浙江人,出生在嘉兴,家安在杭州。
2013年底,黄祖光从宜兴调任绩溪,加入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大军中。
与黄祖光的对话,从他的经历开始。
“搞工程就得在工地上摸爬滚打”
198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的黄祖光,分配至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这个单位,因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而闻名。
在局机关机电处上了4个月的班,他坐不住了,这个标准的“理工男”想法单纯,“就想和机器设备打交道。”他向上级申请“把我派到工地去!”于是如愿去了下属的机电安装公司,“当时正在做浙江紧水滩水电站项目,我高兴极了,来得正好。”
从发电机班技术员起步,到技术组组长、技术科副科长,1994年,黄祖光成为公司副总工程师。回忆这从“0”开始的十年,他感受很深:“学的是这个专业,就得在工地上摸爬滚打。”
这一年,国内第一批抽水蓄能电站上马。黄祖光被抽调到浙江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还是干技术。一干8年,从发电机专职工程师一步步升至机电部主任工程师。2002年,项目完工后,又被调离参建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2006年任总工程师。
“刚去的时候,项目基本是一张白纸,条件很艰苦。”从一砖一瓦的建设,到整个电站设备安装调试,他一一亲历。说起在宜兴的11年,他总觉“甜多于苦”。“从项目本身而言,无论是规划、建设质量,还是发挥的效益,目前在华东地区都是一流的。”
2013年底,在这一行浸润了30年的黄祖光,履新到绩溪抽水蓄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一头钻进技术里的“理工男”,多年一线的历练和积累,已然让他成为了一名精于专业、有着丰富行业经验的管理者。
“打硬仗保持绩溪速度”
其实,这不是黄祖光第一次来绩溪。
4年前,公司组织“七一”党员教育活动,他到过龙川。
“那时就对绩溪留下了好印象,觉得风景特别美。”他笑着说,没想到,与绩溪真的有缘分。
缘分还是缘于他的老本行,水电站建设。
谈起项目,平时话不多的他,滔滔不绝。“电站规划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安装6台30万千瓦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机组,平均年发展量为30亿千瓦时,平均年抽水电量为40亿千瓦时。”
他打开工程规划图,细细说起来,电站枢纽主要包括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和开关站。上水库集水面积1.8平方公里,下水库集水面积7.8平方公里,两个水库的落差为600米。他尽量不用专业语言:“抽水蓄能电站的原理是,利用电网用电负荷低谷时段的过剩电力驱动水泵,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然后在电网用电负荷高峰时段将上水库水放出发电。”
这是名副其实的大工程。工程动态投资98.88亿元,是宣城市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安徽省规划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成后,既能实现华东和安徽电力系统节能减排,承担电网调峰调频、特高压输电安全保障等任务,还将成为一个“高峡出平湖”的风景区。
2009年12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与省政府签署共同开发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合作协议。历时三年前期准备,2013年1月15日,工程正式开工。
“这个项目在国网公司创下了赫赫有名的‘绩溪速度\’!”这是一段地方政府与央企深化合作的佳话。2010年,完成项目预可研,取得“路条”;2011年,全面完成各专题和可研审查;2012年取得核准。“三年三步走,创下了全国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最新记录!”
项目前期打下的良好基础,让接手建设不久的他,既有充足的信心,又倍感压力。建设总工期要求:67个月实现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84个月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他语调平和却语气坚定:“我们要打硬仗,保持绩溪速度!”
“整天想的是安全、质量、进度”
这将是历时8年的硬仗,工程全部建成预计到2020年。
从履新绩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那一刻起,黄祖光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山沟里苦干8年!”
有天荒坪和宜兴两个项目的经验,黄祖光非常清楚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艰巨性,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参建单位多……他有自己的原则,“工程安全责任重大,一点不大意,工程质量按要求来,一点不糊弄;工程进度严格按计划来,一刻不松劲。”
他几乎“泡”在工地上,全无一点“书生气”。“干工程,不在现场怎么行?”每一项工程要跟进,每一支施工队伍进场前要把关,每一个安全环节要考虑到,“整天想的是这三件事——安全、质量、进度。”
大工地,就是一个大战场。“现在施工的约有700多人,主体工程上下水库、引水和地下厂房工程,计划今年10月后陆续开工,预计最高峰会达到3000人同时进场施工。”作为负全责的“指挥官”,这个大战役丝毫马虎不得。为加强对施工现场组织管理,他花了半年时间,牵头制定78项相关管理文件,“规范流程有好处,让每个人都清楚工作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也许因为是理工科背景,他特别讲究标准化和精细化。
烈日下,他热情地领我们去看上下水库连接公路,“在大山里开出了一条新路,全长12.78公里,是主体工程开工的基础。”这条路修得不容易,“施工中,我们尽最大努力保护这片青山绿水,一边开山一边复绿。”复绿的成本是上千万元,他觉得值,“把水土保持好、把环境保护好,花再大代价也值。”
工地上气温高,尘土飞扬,他习惯了。这一段时间,工地天天晚上加班,24小时连轴转,施工队三班倒,人歇机器不停。“通路、通电、通水,都在为主体工程开工做准备,工程建设就是这样,必须一环扣一环,耽误一步就拖后全部。”目前进度按计划进行,8个标段进场施工,已完成投资9亿元。
“绩溪项目将是最好的作品”
国网新源安徽绩溪抽水蓄能有限公司现有33人,和黄祖光一样,都来自五湖四海。
黄祖光说,选择了这个职业,意味着选择了这种生活,一生跟着项目跑,转战在遥远偏僻的山沟里,一待就是好多年。对于像他这样的水电站建设者来说,山里物质条件清苦、工地环境恶劣是家常便饭。不为人知的艰苦,家庭也很难兼顾到。“家远的,一年大约只能探亲一二次。”
他家安在杭州,爱人是同行,“儿子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我们都在电站,经常1个月回不了一趟家,小孩很难照顾得到。”令他欣慰的是,儿子争气,在加拿大留学,明年将双学位毕业。
“水电人”能吃苦,苦中也有乐。“工地像个大家庭,工程建设中,我们结成了战友般的情谊,同甘共苦、并肩作战。”他很珍惜与地方建立的感情,虽然到绩溪的时间不长,但已深深感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当地百姓的理解。
“县里特别成立抽水蓄能电站办公室,专门帮助协调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他说,好环境造就好工程,绩溪不愧是徽文化故里,民风淳朴。“附近的百姓对工程非常理解和支持,搬迁、移民、安置都积极配合。在别的地方,3个月迁完两个村189户村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建设一个大项目,创造一个新天地。他介绍说,国网新源公司定下的目标是,将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成“安全可靠、质量一流、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国家优质工程。他坚信,在大家的努力下,“绩溪项目将是我们最好的作品!”
新闻推荐
绩溪讯 为不断提升火车站区域安保反恐能力,绩溪县公安局建立路地配合、联勤联动机制,全面加强火车站地区的治安管控力度,着力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该县成立了绩溪火车站区域路地警务联勤...
绩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绩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