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郎溪县凌笪乡,无论是山间田野还是村庄院落,都是一片郁郁葱葱,散发着一派生机与活力。这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是凌笪乡实施“生态惠民工程”的成果。谈起“生态惠民工程”,村民们无不喜悦地说:“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了!”
植树造林“见缝插针”,培育生态农业富民
凌笪乡把植树造林作为生态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实施“村庄环翠”工程,将河边、溪边、堤边、路边、村边、院落作为植树造林的重点,积极打造绿荫村道、绿荫河堤、绿荫校园、绿荫院落等,把植树造林与建设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乡结合起来,让森林进城、上路、入村,用森林把城乡连成一体,帮助群众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截至目前,该乡林地面积52716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66%。“在边边角角的空地‘见缝插针\’地植树,看起来很不起眼,也很难形成大片林网。但是,树周边环境却变好了,村民从中受益呢!”独山村支书赵如意高兴地说。
凌笪乡紧紧依托生态林业,着力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使生态农业产业化。该乡以建设板栗、茶叶、蜜枣、吊瓜子、苗木五大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抓手,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分散种植转向基地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从而增长生态环、延长产业链。目前,该乡建立了板栗基地500亩、茶叶基地8000亩、蜜枣基地8000亩、吊瓜子基地2000亩,发展苗木基地3000亩。与此同时,该乡还突出“品牌化”,给农业产品打造绿色“身份证”。如今,“金钱桥”牌吊瓜子、“龙须湖”牌白茶、“侯村”牌蜜枣等绿色农业产品已经走进了大都市居民家中。凌笪乡的生态农业为农民带来了好效益。去年,该乡农民仅生态种养殖人均增收1万元。
生态护村美化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凌笪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群众更幸福了。”这是凌笪乡群众的共识。
近年来,凌笪乡全面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以打造生态乡村为重点,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农村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着力改善村容村貌。2012年,凌笪乡以美好乡村建设、“清洁工程”为载体,美化村民居住环境。去年,该乡投资90多万元建立了1个垃圾中转站,购置了1480个垃圾桶置放在各自然村,率先建立覆盖全乡的“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一举解决了农村垃圾处理难题。健全完善了街道专业卫生队、村级保洁队和环境卫生督查队三支队伍,使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常态化管理。凌笪乡还以建公共绿地和开展庭院植树为重点,积极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高标准打造美丽村居。目前,该乡已建成绿化示范村2个、美好乡村2个。
培育生态文化,让农民生活健康快乐
凌笪乡在农村建了12个“农家书屋”,使农民兄弟也像城里人一样,在自家门前的“农家书屋”里看书读报。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乡村艺人搭建平台,凌笪乡积极挖掘民间艺术,将独山大头狮子、花树龙灯这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目前,该乡已拥有传承人160多名。2012年7月,该乡成立了“凌笪乡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本土80多名书画、摄影、文学爱好者加入了协会。该协会组织会员开展摄影采风活动,并举办“大千文化杯”书画、摄影、征文大赛。该乡成立了“伍员花”女子舞蹈队和腰鼓队。如今,10多支舞蹈队活跃在村庄、社区,为群众送去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此外,凌笪乡还深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讲文明、做凌笪好人”等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和文明村居、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农民遵守社会公德、树立家庭美德,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与此同时,凌笪乡大力开展送技术、送文化、送健康、送法律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多层次、广角度提升村民文明素质,使得乡村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新闻推荐
日前,郎溪县梅渚镇全体干部职工联合县交通局、大梁村委会和学校教师等共计100余人来到该镇大梁村纬三路进行植树添绿活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劳动,300余株树苗齐刷刷站...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