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蓝领”、“金领”……人们对这些职业阶层的称谓,也许能耳熟能详。
然而,当“黄领”和你不期而遇时,你可能会感到陌生,也更不会道出其中的内涵。
今年五月,记者有幸听到这个称谓。“发明”这项称谓“专利”的,是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会长陈金宝:“家庭农场主们耕耘金黄色土地,播撒金黄色种子,收获金黄色庄稼,称之为‘黄领\’很形象吧。”
和大家一样,记者对“黄领”这个称谓也很陌生,甚至一时难以认同这种提法。但在随后数日的奔波采访中,记者在辞海里难觅的“黄领”踪影,却在郎川大地上随处可见,并被这些家庭农场主群像所吸引,所感动。
郎川“黄领”,很勤劳,有智慧,具活力。他们已成为充满绿色生机的新职业阶层,已构成现代农业的稳定生产经营主体。正因如此,探寻他们的人生故事,透视他们的群体形象,了解故事和群像所折射的底蕴,对中国最大的群体——农民,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传奇“黄领”——严虎
严虎在郎溪能算得上“传奇人物”。说他“传奇”,这是因为:早在2001年4月,他就当起了农场主,成为全县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他是残疾人,一条腿不但能驾驶轿车,而且还撑起了充满生机的绿丰农场;他演绎了多彩的人生角色,既是大学生,也是农民,既是“白领”,也是“黄领”,既是县农委经管股长,也是绿丰农场的“掌门人”……
年轮回拨到上世纪末,严虎从县农委选派到村里挂职,发现许多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种田。“土地乃农民之本”,于是严虎租种了一块“抛荒地”。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严虎索性变卖了县城的房产,又租赁了近百亩闲置田块,创办了当时还没有“家庭农场”这个提法的农场。从此,一家人由城里人都变成了“开心农夫”。如今,绿丰农场已是硕果累累,自行开发选育的西瓜新品种“绿甜10号”,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认定,并获科技三等奖,就连北京的一位农学博士也尊称严虎为课堂外的“博导”。
已是县农委经管股长的严虎,又高票当选为县家庭农场协会秘书长。对此,严虎坦言:“我很珍惜秘书长这个称谓,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伺弄好我的农场,给农民兄弟做个范本——种田同样能种出尊严来!”
【人物底蕴】 严虎由“白领”到“黄领”,体现了郎川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据了解,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以及安徽郎溪,是全国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的“样板”,而郎溪更体现了“先”的特点。目前,郎溪已有216户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2012年人均纯收入28910元,是当年全县人均纯收入的4倍。在郎溪,“家庭农场”这条词汇已不再新鲜,这是因为严虎等一批郎川“黄领”抢占了先机。
潇洒“黄领”——袁正亮
和严虎一样,正亮家庭农场的主人袁正亮也很有“尊严”。眼前的他,西装革履,穿着时尚,毫不逊色于“白领”、“金领”。
袁正亮是十字镇土生土长的庄稼人。2002年,三峡移民到十字镇以后,纷纷忙于经商或到企业上班,没时间没精力没念想去管理水田。袁正亮“急中生智”,便与移民们签订了承包402亩荒芜水田的协议,正是这些“生金”的土地让他淘到了“第一桶金”。以后几年,他每年承包的土地亩数都以20%的速度增长,实现种植、收割、仓储、销售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袁正亮在“精耕细作”的同时,已向“多种经营”转型升级,不但搞起了“育秧工厂”、“立体生态养殖”,还办起了农村幼儿园。“过去我们累完农忙还要拎着蛇皮袋去打工,如今每逢农闲我们就挎着皮包去旅行。”袁正亮透露,农闲时他喜欢摆弄花卉、上网看书,每年还带上老婆孩子“自驾游”。
【人物底蕴】 袁正亮这个形象的“华丽转身”,准确地表现了富裕起来的农民生活方式正发生着积极的变革。如果说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出现,解决的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那么家庭农场的出现解决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生产方式的提升、生活方式的转变、精神生活的追求……从这个角度看,家庭农场的意义已触及到精神层面,可用“非同寻常”来形容!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郎溪讯 在做好农村垃圾处理“两全四有”的基础上,郎溪县涛城镇认真落实农村垃圾处理分类减量化工作,逐步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 &nbs...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