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天气晴朗,平展的水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波光。郎溪县飞鲤镇塘埂村村民荀礼堂的水田里,一台插秧机在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工夫,平整的水田就铺满一层翠绿的秧苗。52岁的荀礼堂站在田埂上,轻松地看着插秧机在自己田里插秧。
“以前栽秧的时候,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白天晚上连轴转,有时亲戚还要来帮忙。到了晚上,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有了插秧机,真是省力、省事多了。”荀礼堂说。
眼下,正值传统的“三夏”农忙时节,麦收快结束了,水稻秧苗已经在栽插了。然而,记者在飞鲤镇采访时,却见“这里的田野静悄悄”,过去“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的传统栽秧模式早已不见踪影,田里全然没有过去那种农民忙得热火朝天的场面。在黄泥垱自然村那一望无际的井字沟,白鹭在悠闲踱步,水鸟在上下翻飞。一台台插秧机在田里来回穿梭,吐绿插秧。“插秧机插秧真好,让我们不用再弯腰栽秧了。”60多岁的袁逊桃正在往插秧机上装秧盘。他说,以前农民下田干活最怕“三弯腰”,拔秧一弯腰,栽秧又弯腰,收割再弯腰,真累死人。现在有了收割机、插秧机,还有育秧工厂,农民是彻底告别“三弯腰”了。
说起“告别三弯腰”,郎溪县农委副主任邹小龙十分感慨:“郎溪县现在有341台插秧机,10座标准化育秧工厂。工厂化育秧,插秧机插秧,让农民告别了下田‘三弯腰\’,把农忙变悠闲,轻轻松松种大田。”
在黄泥垱自然村的井字沟,一位农机手熟练地操作着插秧机,在田里起步、前进、拐弯、调整速度、快速推进……插秧机所到之处,一排排整齐而又分布均匀的水稻秧苗,便绿油油的“仰望”着蓝天。看着插秧机在水田里一行行插下秧苗,记者估算了一下,也就10多分钟,一亩田就“搞定了”。插秧过去一直是个苦活、累活,但随着插秧机的推广,村民们再也不用起早摸晚地栽秧了。新法村村民李良忠是位种田“老把式”,家里种了10多亩田。过去每年栽秧,他都要栽十来天,现在一、两天工夫就插完了。“这都是托了插秧机的福。”说起现在的种田生活,李良忠很是感慨,“农民买农机,政府发补贴。对我这个老农民来说,种田就意味着收获希望。”
“用插秧机插秧,水稻通风透光好,群体结构合理,植株个体健壮,抗逆性强,与传统栽秧相比,病虫害发生程度轻,落黄好,穗长,粒大,粒饱,结实率高。因此农民都喜欢。”谈起农民现在钟情育秧工厂育秧、插秧机插秧,“家庭农场”主王文桃侃侃而谈。
据邹小龙介绍,近年来,郎溪县积极推广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不仅解决了传统手工插秧劳动强度大、插秧时节人工紧张等难题,而且还让农民增收,解决了农民因劳动量大而耽误季节出现的农田抛荒等问题。
新闻推荐
2001年,李根财到郎溪县凌笪乡钱桥村委会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期间,他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总支书记。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写工作日记。如今,他已写了15本民情日记,里面记的都是村民的点...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