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宣城市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规模、抓特色、抓服务,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快。宣城市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13年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5家、省级98家、国家级6家。2013年全年农产品加工值535.5亿元,同比增长21.7%。创建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示范社创建活动。2013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224家,经营收入34.4亿元。宣州、广德被评为全省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同时,大力发展家庭农场。2013年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979家,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家庭农场销售农产品总值5.56亿元。郎溪县家庭农场发展方式成为全国五种模式之一。
耕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引导鼓励农户自愿流转,促进土地连片经营,为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鼓励流转由季节性向稳定性、由短期性向长期性、由自发性向自觉性、由租赁向入股转变。2013年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29%。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连续五年大幅度增加。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等公益性服务得到加强,市、县(市、区)、乡(镇)共有推广机构215个,人员1530人。统筹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身优势,全力做好组织内部的各项服务工作。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畜牧养殖技术、动物防疫等农业生产性全程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专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示范区的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
品牌创建成效明显。围绕“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大品牌工程,着力提升宣城农产品影响力。全市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到84个。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农产品达到291个,占全省1/10;有600多个农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8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5个,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制定了一批生产、加工技术操作规程和企业标准,有36项被作为省级地方标注。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开办了农业信息网站。全市有4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网站,专(兼)职信息员1518人。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开通建立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财务管理应用系统、标准化生产在线监控系统,取得积极成效。淘宝网宣城馆、宁国馆正式上线,运管效果良好。宁国徽王农产品等专业合作社成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2013年,宣城市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总量超过6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本报记者 徐晨)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连日来,郎溪县结合工作实际,从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为民意识、深入基层调研方面着手,立说立行,立查立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力地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继续加强理论学...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