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深入到困难最大、问题最多、发展最难的地方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情况在一线了解、矛盾在一线处理、问题在一线解决。
坚持“关口前移”
探索智慧乡村新模式
今年正月初八,上班第一天,郎溪县十字镇施吴村东坡村民组的张百顺老人来到村里为民服务中心办理户口分户证明,工作人员打开村级网格化管理平台,核对了家庭信息后,很快开好了证明,前后不过几分钟。张百顺老人高兴的说:“以前来村里办事不知道找谁,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问,一个门一个门地进,得跑好几趟才能办成。现在好了,村干部都在大厅里,进来就有人领着办,一趟就能办成,真是太方便了。”
群众办事的便利,源于施吴村党总支部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扎实推动为民服务方式转变,创新构建“五个一”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对群众工作方法进行“升级换代”。今年来,郎溪县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探索“智慧乡村”建设,建立完善“五个一”(一村一中心、一区一人、一组多员、一家一档、一人一卡)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建设村级网格化信息管理新平台,投入专项资金,研发并运行村级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系统,郎溪将全县96个村(社区)划分为615个网格,以人口数据库为基础,涵盖计生、农综、财政、国土、党建等九个方面信息,实现“数据一次采集、信息多方共享、镇村群众互动”。创新为民服务中心运行新机制,充分整合现有办公资源,开展乡镇、村为民服务中心试点工作,搭建政务服务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建立群众办事、审批“零障碍绿色通道”。
这个县积极打造村级便民服务新格局,依托政务服务系统和邮政网络系统,开展村级便民服务点试点,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农村宅基地审批等26项政务服务事项和代收水电通讯费用、助农取款等12项便民服务事项,让群众能够“办事不出村”。第一批3个试点村已累计办理各类代办事项600余件,按时办结率100%。第二批33个村已启动建设,建成后基本能满足全县大部分农民服务需求。
坚持“四个结合”
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
“自从有了这小卡片,只要每个月按照上面的号码打个电话,就知道我的高龄补贴有没有发下来,我再也不用杵着拐杖往村里跑了。”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任光秀老人正热情的跟大伙儿介绍手里的卡片。她说的“小卡片”就是村里印制的民情联系卡。为方便为民服务,郎溪县各个村党组织给每个村民、个体工商户和社会组织发放一张民情联系卡,卡上印有村干部(含片警)的姓名、职务、分片包干的区域、具体服务事项和联系方式等。对群众来电及时答复或办结后及时复电群众,做到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解决。
郎溪县按照“走访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总要求,坚持集中走访调研与日常走访调研相结合,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相结合,与“四解决四推动”的重点任务相结合,针对不同基层党组织特点,给全县所有参加活动的单位“量身定做”“考卷”,以“六个走遍”定“考纲”。即:县四大班子成员走遍所有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和“十联”联系点;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走遍所有结对联系的村、社区和非公企业;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走遍联系村、社区的所有村(居)民组和联系的非公企业、重点项目;乡镇联村、社区干部走遍联系村、社区所有困难家庭、致富能手和经营大户;联企、联项目干部走遍联系企业、项目;村、社区干部走遍辖区所有家庭。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这次采访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基层才是新闻永不枯竭的源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报社党组号召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驻村蹲点,采写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稿件。作为一...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