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宣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久享“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美誉,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厚,非遗保护成效显著。
宣城市现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宣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宣纸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皖南花鼓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个(邢春荣、张苏、汪爱军、迟秀云、杨玉屏、张文年);省级非遗名录项目45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2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115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6人;县级非遗名录项目227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四级名录体系。
现有国家级徽文化保护试验区1个(绩溪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郎溪县梅堵镇、绩溪县伏岭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中国宣纸集团、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省级非遗传习基地5个(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安徽省宣州宣笔厂、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安徽徽厨技师学院、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指导建立了非遗专题博物馆、传习所9个,分别为宣酒文化博物馆、皖南皮影博物馆、皖南木雕传习墓地、绩溪三雕博物馆、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绩溪徽墨传习所、徽菜传习所、郎溪民俗文化馆、五猖馆,为保护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宣城市非遗项目从类别上看,民俗文化极为丰富,传统技艺独树一帜,主要呈以下三个特色。一是种类繁多。首次非遗普查登记的项目有916项,基本涵盖了非遗保护的全部类别,其中民间文学505项,传统音乐138项,传统舞蹈42项,传统戏剧12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8项,传统美术13项,传统技艺57项,传统医药7项,民俗124项。二是特色鲜明。宣城地处吴楚文化交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民歌、采茶调、圩歌等传统音乐曲调优美,风格独特;各种形式的龙灯、狮灯、花灯、云舞、手龙舞、火马舞等蕴含了多种文化元素,具有古典韵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皖南花鼓戏粗犷、质朴、明快,具有鲜明的田野色彩;流行在绩溪县伏岭镇等地的徽戏童子班留存了徽剧剧本、表演程式、技艺与行头道具,可谓传统戏曲的活化石;古徽州地区流传的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精巧华美,叹为观止;传统手工技艺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特点鲜明,徽菜、酿酒、绿茶制作等凝聚了宣城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宣纸、宣笔、徽墨制作技艺堪称一绝。此外,跳五猖、安苗节、赛琼碗、降福会,以及宁国云梯畲族乡的畲族婚嫁习俗、畲族民歌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承载着农耕社会、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三是民俗丰富。宣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庙会、灯会等民俗活动在广大农村流传不衰,且风格各异,各具特色。非遗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入到日常文化生活之中,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并以其教化与娱乐的双重功能深受人民喜爱。
新闻推荐
在郎溪县姚村乡妙泉村的一处山林旁,四十来岁的姚国祥饲养着数百只美丽的蓝孔雀。5月7日,记者来到了姚国祥的蓝孔雀养殖园,见到了美丽的蓝孔雀。走进养殖园,发现圈养区、种鸟区、孵化区等各区分得...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