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塘,郎溪凌笪乡钱桥村的中心村。自去年3月,孔塘启动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后,依托大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合理规划,巧妙设计。一年多来,孔塘已脱胎换骨。
漫步孔塘,蓝天为伴,青山相依,透着徽风皖韵的马头墙小楼、通到家家户户的柏油马路尽入眼来,满眼是齐匝匝的茶树、青翠翠的果林,让一个个造访者感叹这里是充满诗意的田园。“美好乡村建设不仅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也让村里人的生活方式与城里对接上。”钱桥村党总支副书记邹光武如是说。
零补偿
带头拆破启开创建大幕
刚开始,60多岁的村民何详裕和许多村民一样,既盼着美好乡村,又担心在村庄改造中被占地、拆房,损害了自家利益。可事实是,改造开始后,何详裕最终拆除了自家6间砖混结构农具房,成为该村拆破除旧中,主动拆房最多的村民。
孔塘村共182户村民,有135户自愿零补偿拆破除旧3500平方米,迁坟24座。有了村民的支持,拉通村内4条主干道、推进郎溧线拓宽、完成供电杆路线改造升级、电信网线入地、文化墙及路灯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才有了可能。
“零补偿,村民为什么愿意?”抛给邹光武副书记的问题,从村民张孝荣那寻到了答案。
40出头的张孝荣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脑筋活,点子多,是公认的致富能手。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他被村民推选为村理事会会长。
“拆破除旧第一天,第一个拆的就是我家老三的屋子,足足35个平方,第二天,我老母亲的住房都被拆了。”张孝荣说,老母亲住到了他家,至今还在为这事埋怨他。
去年春天,正逢干旱,又是创建的启动阶段,工地上缺人手,张孝荣把自家地里的工人调过来,结果小桂花等苗木全旱死了,“看着真寒心,损失了1万多”。
正是村民理事会的牵头带动作用,让村民凝心聚力,成为创建的主体。
重民意
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60岁的丁福生也是理事会成员之一,他在孔塘闻名全国的“钱晨”家庭农场当“管家”。5月24日下午见到他时,他正开着拖拉机忙着收菜子。
“一边做农活,一边忙创建,怎么分身?”“起早摸晚的带着搞。”他的回话很朴实。
旧房改徽中,有工人踩破瓦片导致屋顶漏水,丁福生上门了解情况,签责任状,保证按期修好。挪一棵树、占一分地,都要以民意为先。每几户人家建一座公厕,理事会要事先了解,哪几户住得近、合得来,在哪儿选址?一件件琐事,摆不上桌面却花费精力。
“不拿一分钱工资,为什么愿意付出,甚至还要损失自己的利益?”
丁福生道出了这班理事的心里话:“我这一生没多大能耐,总觉得,能为村民们办点好事,就行。”
目前,126户旧房整治改徽顺利完成,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厂、文化乐园、法制广场都建成投入使用。
早在创建之初,设计院给村里的规划方案出台后,村里组织100多位村民到周边已建成的示范点参观学习,随后召开恳谈会,听取群众意见,修改建设规划。项目开始后,乡美好办和理事会共同健全项目管理、工程监管、造价管理和现场调度各项机制,保证各项工程快速推进的同时,质量好,造价低。
巧谋划
徽风皖韵的蓝图正实现
正对着村民李爱华家,有条门口塘,原先这是死水沟。今年春节过后,乡里派来了挖土机,清淤、护坡,经过两个多月的忙碌,这条门口塘竟碧波荡漾,成了东接伍牙山,西连龙须湖的景观河。“女儿、女婿回来,都说变化大。”60多岁的李爱华直感叹。
整治面大,资金需求量也大,钱从哪来?孔塘的做法是“一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通过企业捐资、社会集资、群众筹资等多元化筹资渠道,孔塘共筹资75万元、水泥300吨、石子400吨。整合县发改委、住建委、财政局、环保局、扶贫办等各类项目资金458万余元,这些都保障了建设蓝图的实现。
“根据孔塘的村庄特点,按照‘水清、岸绿、顶灰、墙白、景美、生态、流畅\’的徽派建设总体要求,打造‘欢、乐、娱、趣、展\’几项精巧景观。”钱桥村党总支副书记邹光武介绍道,村庄的东南沿线,有带状水系的小桥流水农家欢;村西入口,有块状水系的碧水秀堤农家乐;村中心广场,有文化健身农家娱;村里四块空闲地上,搭起竹径云栖农家趣;穿越村境的公路沿线,还有文化乡风农家展。如今,这集聚农家生态文化的精巧景观正在孔塘人的手中一一呈现。
新闻推荐
郎溪讯(严和平)6月12日20时许,郎溪县城。正在城区中港东路散步的李先生,忽然发现前方一辆车牌为皖P8***1的出租车显示器上打出了:“我被打劫了,请帮忙报警”的字样,李先生不敢...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