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春秋争霸,吴、楚两强在此碰撞,传说伍子胥三过此山,佳话流传千古。
2000多年后,皖苏两省在此交汇,山这边山那边发展由此协同,山中美景憧憬无限。
郎溪县凌笪乡伍牙山,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多维度交织一处,顺着天目山余脉,绕着天目湖景区旖旎而来,赐予凌乡人宁静致远。日前,记者走访了这座伍牙山。
吴楚春秋 英雄开篇伍牙山
“吴头楚尾第一山”,伍牙山名不虚传,进山路上,交织着通向皖、浙、苏各省的公路,山峦起伏,地势险要,“古时在此处屯兵,可东眺太湖平原,西进长江流域,北上黄、淮地区,还可锁死通向南国的要道,古书有曰,此地兵家必争。”当地人在自豪中滔滔不绝。
2500年前,吴、楚两国在此长期对峙,伍牙山正是在激烈的争斗中得名,“伍子胥三过此山,让此山扬名为‘伍牙\’。”进山向导讲述伍牙山的由来。
盘山的路越走越深,绿色山林越发空寂,景致中穿越着无尽的时空……春秋末年,楚王听信谗言,使大臣伍奢及家人遭诛杀,次子伍子胥冒险逃脱,并立志雪耻,逃亡路上九死一生,幸亏伍牙山庇佑,他无数次与追兵缠斗,无数次绝境逢生,后伍子胥得吴王阖闾重用,领兵伐楚两过伍牙山,再得山神庇佑,攻陷郢都报了家仇血恨,班师回朝后,伍子胥深感此山战略险要,后又在山中筑营屯兵,“伍子胥三登此山,树英雄伟业,后人才为之冠名‘伍牙\’。”同行游人大都踏英雄们的足迹而来。
据了解,伍牙山距郎溪县城30公里,为皖苏交界处,海拔440余米,方圆20多平方公里,为天目山余脉。
山中游历,史诗缭绕着风景
“我们像伍子胥那般,从楚国出发,翻山向吴国。”游人整装于山下龙头湾水库,山顶上悬有深潭与之呼应,古名为“龙潭”,可保佑当地农业风调雨顺。随着水涧小溪上山,野水芹、蕨菜、竹笋与野山菌,都将成意外收获,蜿蜒的青石阶路光滑而沧桑,仿佛一层层书页,勾人品读。
“这石头上有个两千多年的脚印。”向导的说词引多人围观,原来伍子胥就是踏过这块巨石,上马甩开楚兵,翻开人生新篇章,故得名“上马石”。人们跃过上马石,又上山间跑马道,主峰上保存完好的环状大道,便是伍子胥屯兵伍牙山时,为操练兵将而修筑,该道从九道河入口,过暗桥、上东山,一直贯穿至主峰。“听,战马嘶鸣、将士喊杀,随着风声徐徐袭来。”
登上山顶,东面的天目湖近在咫尺,山顶西侧却碎石蹉跎,草木不生,据了解,这儿原本是伍子胥屯兵的兵器库。为西拒强楚、南防越国,伍子胥曾将伍牙山挖空,当时这儿俨然是一座先秦时代的军事基地。
转过身来,两个深潭静卧在顶峰子胥庙边,这便是从山下得以仰视的“龙潭”,水源取之不竭,伍子胥的数万兵马在此军饮。相传,山顶的子胥庙是在“龙潭”的庇佑下落成,当时建庙的木材难以搬运山顶,突然“龙潭”中冒出白烟,将木材运了上去,从此佳话为“神运庙木”。“难怪香火兴旺,定能护佑当地人风调雨顺。”游人下山时,坚信此行定能带来好运。
山外再回首,又现凌笪新篇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游人驱车绕过山道,来到位于伍牙山东面的天目湖景区,进入十思园,登上中关斗,一览众山小,大有换个角度看伍牙的意境。
伍牙山,吴下村,以至整个凌笪乡,像只巨大的珍珠蚌,西、北、东三面深入江苏溧阳天目湖中,而圆缘山居、十思园等景点,就像数粒温润的明珠,镶嵌在蚌的边缘,熠熠生光。一览山下科学的农林产业规划,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登山的游人在感叹着青山绿水万物共生的同时,体验着尊重环境、尊重历史人文的生活方式。
据陪同的凌笪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未来,郎溪境内的伍牙山与江苏的天目湖,将通过十思园为纽带,连接成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带动山这边与山那边协同发展,共奔富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胡萌 记者 利成志)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足球赛热浪滚滚,伴随着足球热,许多商家进入“战斗”模式,纷纷展开各式促销体验活动。在郎溪县一家大型超市的家电卖场,液晶电视占据着显眼位置,销售...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