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男耕女织”,人们的思绪一定会飞回那个刀耕火种的时代。而现如今,郎溪县的75、80后却又一次掀起了一股新型“男耕女织”小浪潮。
“男耕女织”来致富
走进郎溪十字镇的傅金花家,原本宽敞的客厅里塞满了正在运作的电动缝纫机,几个30多岁的妇女一边聊天,一边不慌不忙的给衣服滚着边。
剪裁、缝合前后片、安装口袋……是这些少妇们每天必做的事。正在忙碌着的傅金花说道:“大家伙一边聊着天,一边干着活,不仅不无聊,而且还能挣到钱。”当记者询问家里的男丁时,傅金花笑着说:“我经常跟邻居们开玩笑,说我们家过上‘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生活。丈夫在外种地,自己在家织布。现在大家伙看见我老公都叫他‘牛郎\’,看见我都直呼‘织女\’。”
今年37岁的傅金花跟丈夫之前一直在外做生意,但近年来生意越来越难做,与此同时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好,夫妻俩寻思着在外打工还不如在家种地。这样既有收入,也能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主意一定,夫妻俩便放弃在外做生意,回到家乡发展。
回家后的夫妻俩走上了“男耕女织”的道路。丈夫承包了几百亩的地,开始干起了家庭农场,傅金花则买来七台电动缝纫机跟左邻右舍闲在家的妇女做起了缝纫。傅金花告诉记者:“以前的‘男耕女织\’是为了‘脱贫\’,现在我们是为了‘致富\’,所以我们也算是新‘男耕女织\’了,像我家这样的街道上还有很多。”
“送货上门”新模式
在十字镇水鸣社区随处可以看见许多服装加工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水鸣社区交通便利,离江浙地区较近,而且这里很多妇女都学过缝纫,所以这里的服装加工厂特别多。
但是,街道上的周先生在开始办厂时却遇到了难题,因为办加工厂需要厂房,而周先生资金不足建不成厂房。思来想去后,周先生选择了把机器送到家庭农场主家里,让他们在家里做,并且定期送去原料,等做好后打电话给他,他再去把成品收回来,这样的模式特别适合不能按时上下班的人群。
周先生骄傲地说:“现在我不仅省去了厂房节约了成本,而且我的工人还比那些大加工厂里的工人多,特别是在赶货的时候,我比那些大厂都快。”
自从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把机器搬到工人家的工作模式在水鸣就吃开了。很多在外做过缝纫的都纷纷回家办起了家庭版的小加工厂。正在家里做着缝纫的金女士就表示:“我女儿小,去厂里上班不方便,现在可以在家做方便多了,一边看管孩子一边做,我老公地里忙的时候我还可以去帮帮忙。”
增收同时促和谐
“不要以为种地和做缝纫不赚钱,当一个家庭同时选择了这两个行业,夫妻俩合理分工,一年存个十几万元是没有问题的。”1988年出生的贾健说道。
自从结婚后,贾健就跟姐夫一起承包了土地开始做起了家庭农场。妻子开始一直闲在家,夫妻俩为此经常吵架。后来,妻子做起了缝纫,不仅家里的收入提高了,而且夫妻俩也越干越起劲,夫妻关系也融洽了,连“拌嘴”都没空了。
在郎溪县城大部分学校附近的出租房里,一台台电动缝纫机发出轰轰的嘈杂声。很多的租房客们反映,为了孩子学习,大多妇女选择陪读,男人们则大多留在家里种田。
“孩子们放学的时候还好,可以跟孩子聊聊天,等孩子上学去了,自己一个人在家没事干。”县实验小学学校附近陪读的吴女士说,一人在家没事做很是着急。后来,她渐渐地和附近同样陪读的妇女们熟悉了,就一起从服装加工厂搬来机器,在家里做起了衣服。“一方面照顾了孩子,另一方面还贴补了家用。”
每每说起自己干起了缝纫,水鸣社区方女士就感慨当初自己的决定正确。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方女士跟老公都是在外地打工,但是孩子的成绩却一直在班级倒数。方女士说:“去年儿子升初中了,我心想还是要在家看管他好好学习,但是一旦陪读了家里的经济就跟不上了。后来社区里多人介绍我可以一边陪读一边做缝纫,现在不仅可以保住我娘俩的开支还有存余。”
新闻推荐
郎溪讯 近期,郎溪县姚村乡抢抓晴好天气,开始机械化收割黄熟的水稻。为了切实做好秸秆禁烧工作,该乡层层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发动,加大巡查频次,确保山乡“不点一把火,不冒一...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