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讯(王祖清 文/图)郎溪县姚村乡盛产各类杂竹,有很多山民会竹编手艺,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前些年,竹编之乡生产的竹篓、竹篮,不仅畅销该县城乡,还远销到江苏溧水、浙江湖州等地。由于塑料制品的取而代之,竹编产品的销售很不景气,再加上竹编手艺纯属手工,费工费时,经济效益太低,现如今,该乡编篮织篓的人,越来越少了。
67岁的王开金,是该乡石门炸村村民。据他介绍:前些年,石门炸村家家编篮,户户织篓,是有名的竹编村。现在,青年人不愿学“挣小钱”的手艺,都外出打工了。老年人吃不了砍杂竹的苦,也不“打篓子”了。他看电视晓得了国家不提倡用塑料方便袋,于是他决定把“打篓子”的手艺“捡”起来,坚守下去。
现在,石门炸村就他一个人还在“打篓子”。每天上午,王开金沿着村前的河边,砍回野生水竹。下午,坐在门口,听着“唱戏机”播放的皖南花鼓戏,通过长满老茧的巧手,破竹为篾,编篾成篓。他编的竹篓,小巧、秀气,价钱也便宜,常有村民上门购买。老有所为,挣点零用钱,还活动了筋骨。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渐行渐远,它们日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这些老手艺丢不得。”王开金感叹道,在他看来,姚村乡传统的竹编手艺,哪怕是一个人的坚守,毕竟还有人在坚守……
图为王开金在“打篓子”。
新闻推荐
阳光明媚的下午,在郎溪城区郎步路上,遇到一对年过花甲的老夫妻,他们的一个举动吸引了记者。老爷子弯下腰背起了他的老伴,瘦小的老人显得有些吃力,每走几步便放下老伴歇息一会儿。站在一旁的女子告...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