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郎溪建平镇中港社区第十一网格长桑杨和接到了一个电话,来电的是家住中港新村11栋的丁祖凤:“我家楼上的雨水管道破了,楼顶的水渗到了我家墙面,你们快来帮我修修。”
接到电话后,桑杨和立马喊上同事,来到了丁祖凤家。由于外墙面渗水共涉及到该单元六层住户,桑杨和挨家挨户协调,不在家的就电话联系,最后大家都同意平均支付维修费。12月2日上午,维修工就来到了中港新村开始维修。
这一切,都得益于郎溪覆盖全县的大“网格”。近年来,郎溪县在基层党建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全力推进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在提高基层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基层群众的“及时雨”
“你有事,我帮忙。”在建平镇中港社区,不少居民都和丁祖凤一样,有着这样一张网格化社会服务爱心联系卡。每张卡上都有居民所在“网格”的网格长姓名和联系电话,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最便捷的服务。在桑杨和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也放着许多爱心联系卡,随时发给所在“网格”的居民。
老旧小区居多的建平社区,因桑园南路建设,给中港西路居民出行产生不便。居住在中港西路73号楼的夏某反映:“我们楼栋口没路灯,出行极为不便。”为保障居民出行安全,社区党总支书记、网格长李锦绣立马拨通了县住建委的电话,并在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上详细记录了群众反映的情况,很快住建委就安排专人来解决路灯问题。
这样的帮忙故事还有许多,诸如邻里纠纷、失业就业、司法维权、计划生育、医保救助、贫困低保……只要是居民需要服务的,网格长都会及时提供帮助。
郎溪县将网格化管理作为社区管理的基础,根据人口状况、地理位置、楼院布局及便于服务等原则,以100-300户左右为网格单元,将县城区4个社区划分为94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长,分别对计生、民政、人社、司法、公安、综治和公共设施等信息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网格长桑杨和说:“如今,网格长在社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功实践,为郎溪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从一枝独秀到全面开花
郎溪县十字镇施吴村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华宝做了十多年基层工作,他说:“每到收养老保险费时,各村民组长都要挨家挨户上门提醒,光是跑上一圈,就得花上不少天的时间;而且一旦碰上参保村民外出,事情很容易就耽搁了。”现在却不同,黄华宝只要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能通过网格化平台发送手机短信提醒村民们缴费。
2012年7月,郎溪县十字镇施吴村建立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将30个村民组划分成7个片区,每个片区每户村民的信息全部录入平台管理,并将村民们关心的全程代理事项、计划生育、民生工程等信息也收录平台。
施吴村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后,通过新的机制将党员、村民组长、互助组长、村级服务志愿者广泛地团结在村两委周围。每个人都是网格化管理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网格化管理的受益者,促使村级事务管理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型。
借鉴施吴村网格化管理成功经验,郎溪县以“信息化引导、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心连心服务”为目标,从三级联创三级联动、科学设岗优化团队、落实政策调整结构、适应变化信息管理、信息共享提升技能、网格管理连心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乡村网格化建设。
“网格化”拉近干群关系
网格化管理平台并不仅仅局限于帮助村干部处理日常工作,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效率,还让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70岁的淳清来是建平镇金牛村望丰楼村民组村民,腿脚不利索,也不会骑车。以前交电费都要步行到五里路之外的钟桥供电公司,来回花了大半天时间,极其不方便。
如今,村里开通了为民服务中心,交电费足不出村。淳清来说:“现在国家政策真是好,处处为我们老百姓考虑,交电费再也不用跑到老远的钟桥去了。”村民们关心的全程代理的事项、计划生育、民生工程等信息也都收录在网格化管理平台里。这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在群众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深受村民的广泛好评。
同时,网格化信息平台引入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上面千条线”与“基层一张网”之间的有机衔接。定格、定人、定责的管理,让“服务零距离”这一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截至目前,全县9个乡镇的网格化信息平台全部建成,全县9.23万个家庭、29.28万人口纳入该系统的1998个区域、615个网格中进行管理,县域内数据信息实现共享管理和全覆盖。
新闻推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走进张宏建的书房时,案上一幅苏东波的《惠崇春江小景二诗》行草书法作品刚刚停笔,四尺整张的宣纸上散发着浓浓的墨香。张宏建的创作,笔酣墨饱,气势豪放,给人以美的...
郎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郎溪县这个家。